• 首页
  • 诗词年代
    • 诗经
    • 楚辞
    • 乐府
    • 古风
    • 唐诗
    • 宋词
    • 宋诗
    • 元曲
    • 作者
  • 古籍
  • 百科
首页 > 古籍 > 金匮要略-张机

金匮要略目录: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方论序
卷上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卷上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卷上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卷上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卷上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卷上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卷上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卷上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卷上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卷中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卷中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卷中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卷中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卷中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卷中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卷中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卷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卷中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卷下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卷下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卷下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卷下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卷下 杂疗方第二十三
卷下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卷下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卷上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论一首 证一首 方十首)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
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
...更多

卷中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论一首 脉证十六条 方十四首)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以温药服之。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云痛)。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
...更多

卷中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论二首 脉证十七条 方二首)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肺中寒,吐浊涕。
肺死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肝中风者,头目目闰,两胁痛,行带伛,令人嗜甘。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脉经、千金》云,时盗汗、咳,食已吐其汁)。
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臣亿等校诸本族复
...更多

卷中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论一首 脉二十一条 方十八首)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更多

卷中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脉证九条 方六首)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渴欲饮水,水人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更多

卷中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论七首 脉证五条 方八首)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
...更多

卷中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论二首 脉证十四条 方七首)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
...更多

卷中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脉证十二条 方五首)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师曰:夫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目旬 ,不得眠。
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
...更多

卷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论一首 脉证二十七条 方二十三首)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更多

卷中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论一首 脉证三条 方五首)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六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右三味,杵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
...更多
上一页123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周凯
元·王绎
王明 校釋
(清)况周颐
南朝陈·徐陵
冷佛
(晋)陆翙
(东汉)刘珍等,吴树平 校注
吕渭老
宋·陈朴
明·郑若庸
清·沈雪芝
宋·元照
(明)宋濂
清·惠周惕
清·王又华
凤美古诗文网
www.666scly.com
京ICP备2022028497号
Copyright @凤美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