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新五代史-(北宋)欧阳修
新五代史目录:
卷一 梁本纪第一
卷二 梁本纪第二
卷三 梁本纪第三
卷四 唐本纪第四
卷五 唐本纪第五
卷六 唐本纪第六
卷七 唐本纪第七
卷八 晋本纪第八
卷九 晋本纪第九
卷十 汉本纪第十
卷十一 周本纪第十一
卷十二 周本纪第十二
卷十三 梁家人传第一
卷十四 唐家人传第二
卷十五 唐明宗家人传第三
卷十六 唐废帝家人传第四
卷十七 晋家人传第五
卷十八 汉家人传第六
卷十九 周家人传第七
卷二十 周家人传第八
卷二十一 梁臣传第九
卷二十二 梁臣传第十
卷二十三 梁臣传第十一
卷二十四 唐臣传第十二
卷二十五 唐臣传第十三
卷二十六 唐臣传第十四
卷二十七 唐臣传第十五
卷二十八 唐臣传第十六
卷二十九 晋臣传第十七
卷三十 汉臣传第十八
卷三十一 周臣传第十九
卷三十二 死节传第二十
卷三十三 死事传第二十一
卷三十四 一行传第二十二
卷三十五 唐六臣传第二十三
卷三十六 义儿传第二十四
卷三十七 伶官传第二十五
卷三十八 宦者传第二十六
卷三十九 杂传第二十七
卷四十 杂传第二十八
卷四十一 杂传第二十九
卷四十二 杂传第三十
卷四十三 杂传第三十一
卷四十四 杂传第三十二
卷四十五 杂传第三十三
卷四十六 杂传第三十四
卷四十七 杂传第三十五
卷四十八 杂传第三十六
卷四十九 杂传第三十七
卷五十 杂传第三十八
卷五十一 杂传第三十九
卷五十二 杂传第四十
卷五十三 杂传第四十一
卷五十四 杂传第四十二
卷五十五 杂传第四十三
卷五十六 杂传第四十四
卷五十七 杂传第四十五
卷五十八 新五代史考
卷五十九 司天考第二
卷六十 职方考第三
卷六十一 吴世家第一
卷六十二 南唐世家第二
卷六十三 前蜀世家第三
卷六十四 后蜀世家第四
卷六十五 南汉世家第五
卷六十六 楚世家第六
卷六十七 吴越世家第七
卷六十八 闽世家第八
卷六十九 南平世家第九
卷七十 东汉世家第十
卷七十一 十国世家年谱第十一
卷七十二 四夷附录第一
卷七十三 四夷附录第二
卷七十四 四夷附录第三
附录 五代史记序
卷七十一 十国世家年谱第十一
呜呼,尧、舜盛矣!三代之王,功有余而德不足,故皆更始以自新,由是改正朔矣,至于后世,遂名年以建元。及僣窃交兴,而称号纷杂,则不可以不别也。五代十国,称帝改元者七。吴越、荆、楚,常行中国年号。然予闻于故老,谓吴越亦尝称帝改元,而求其事迹不可得,颇疑吴越后自讳之。及旁采闽、楚、南汉诸国之书,与吴越往来者多矣,皆无称帝之事。独得其封落星石为宝石山制书,称宝正六年辛卯,则知其尝改元矣。辛卯,长兴二年,乃镠之末世也,然不见其终始所因,故不得而备列。钱氏讫五代,尝外尊中国,岂其张轨之比乎。十国皆非中国有也,其称帝改元与不,未足较其得失,故并列
...更多
卷七十二 四夷附录第一
呜呼,夷狄居处饮食,随水草寒暑徙迁,有君长部号而无世族、文字记别,至于弦弓毒矢,强弱相并,国地大小,兴灭不常,是皆乌足以考述哉!惟其服叛去来,能为中国利害者,此不可以不知也。自古夷狄之于中国,有道未必服,无道未必不来,盖自因其衰盛。虽尝置之治外,而羁縻制驭恩威之际,不可失也。其得之未必为利,失之有足为患,可不慎哉!作《四夷附录》。
新五代史·附录夷狄,种号多矣。其大者自以名通中国,其次小远者附见,又其次微不足录者,不可胜数。其地环列九州之外,而西北常强,为中国患。三代猃狁,见于《诗》、《书》。秦、汉以来,
...更多
卷七十三 四夷附录第二
兀欲,东丹王突欲子也。突欲奔于唐,兀欲留不从,号永康王。契丹好饮人血,突欲左右姬妾,多刺其臂吮之,其小过辄挑目、刲灼,不胜其毒。然喜宾客,好饮酒,工画,颇知书。其自契丹归中国,载书数千卷,枢密使赵延寿每假其异书、医经,皆中国所无者。明宗时,自滑州朝京师,遥领武信军节度使,食其俸,赐甲第一区,宫女数人。契丹兵助晋于太原,唐废帝遣宦者秦继旻、皇城使李彦绅杀突欲于其第。晋高祖追封突欲为燕王。
德光灭晋,兀欲从至京师。德光杀继旻、彦绅,籍其家赀,悉以赐兀欲。德光死栾城,兀欲与赵延寿及诸大将等俱入镇州。延寿自称权知
...更多
卷七十四 四夷附录第三
奚,本匈奴之别种。当唐之末,居阴凉川,在营府之西,幽州之西南,皆数百里。有人马二万骑。分为五部:一曰阿薈部,二曰啜米部,三曰粤质部,四曰奴皆部,五曰黑讫支部。后徙居琵琶川,在幽州东北数百里。地多黑羊,马嵒前蹄坚善走,其登山逐兽,下上如飞。
契丹阿保机强盛,室韦、奚、霫皆服属之。奚人常为契丹守界上,而苦其苛虐,奚王去诸怨叛,以别部西徙妫州,依北山射猎,常采北山麝香、仁参赂刘守光以自托。其族至数千帐,始分为东、西奚。去诸之族,颇知耕种,岁借边民荒地种穄,秋熟则来获,窖之山下,人莫知其处。爨以平底瓦鼎,煮穄为粥
...更多
附录 五代史记序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自生民以来,一治一乱,旋相消长,未有去仁而兴、积仁而亡者。甚哉,五代不仁之极也,其祸败之复,殄灭剥丧之威,亦其效耳。夫国之所以存者以有民,民之所以生者以有君。方是时,上之人以惨烈自任,刑戮相高,兵革不休,夷灭构祸,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生民膏血涂草野,骸骼暴原隰,君民相视如髦蛮草木,几何其不胥为夷也!逮皇天悔祸,真人出宁,易暴以仁,转祸以德,民咸保其首领,收其族属,各正性命,岂非天邪!方夷夏相蹂,兵连乱结,非无忠良豪杰之士竭谋殚智,以缓民之死,乃湮没而无闻矣。否闭极而泰道升,圣人作而
...更多
上一页
4
5
6
7
8
可能你会感兴趣
(西汉)扬雄
清·郑钦安
明·程宗猷
(明)陳子龍等 選輯
都门贪梦道人
宋·邵彦和
清·陶承熹
清·葛士浚
清·黄钺
南朝梁·萧子显
清·吴敬梓
清·郑方坤
(三国魏)邯郸淳
元·程端礼
清·翁桂
(汉)司马迁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