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这是一首“干禄”诗。所谓“干禄”,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 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以求录用。诗前半泛写洞庭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后半即景生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于用世的决心。全诗颂对方,而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体。   《临洞庭上张丞相》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年( 732)前后。当时张九龄正居相位,诗人漫游洞庭,面对烟波浩渺的湖水,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年近半百,还没有进入仕途,于是写了这首五言律诗给张九龄,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但是为了碍于面子,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如此委婉含蓄,极力掩饰那干谒的痕迹。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的前四句着力描写洞庭湖的自然景色。诗人以雄浑的笔势,夸张的手法,从正面写湖水的壮阔。开篇二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点出时间,并着意描状八月中秋湖水的浩瀚(湖水平)和景象的雄浑(混太清)。它汪洋浩阔,水天相连,润泽着万树千花,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胸襟极为阔大。第二联独运妙笔,以精练警策的语言概括了洞庭湖的典型特色,以“气蒸云梦”“波撼岳阳”极形象地再现了八百里洞庭广阔雄伟的气势。前四句是在写景,但又并非纯然写景,否则下面的“端居耻圣明”就无落脚处了。同时,在景物描绘中也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宽阔的胸怀和昂扬奋发的激情。   后四句由前四句的写景转入自身,引发出不甘寂寞,积极盼世的思想。颈联五、六句,诗人以巧妙的比喻,自然地抒发感慨,用欲渡洞庭没有舟楫,含蓄有致地表明自己欲见用于世而不可得的处境,以闲居无为,愧于圣世,透露出对朝廷的忠心。这里,“圣明”二字可看作前四句写景的象征意义的注脚。这两句正是全诗的关键所在。结尾“坐观”“徒有”作比兴描写,点明诗题,照应全篇,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境界,以徒有羡鱼之情,反映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不得不寂寞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含蓄曲折地表明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两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他希求援引的心情虽不难体味,但并不太露痕迹。   总之,全诗境界雄浑壮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可谓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抒不平之意尽在其中。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的博大、壮观,构成了一幅奇景;后四句是求仕,但写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作者急于求荐,但不是低三下四地乞求,而是借写景将这一意思蕴涵其中。而且,由于前四句写得绝好,更掩饰了后四句本来会很枯燥的陈述,又不卑不亢,婉转地道出了自己的用心,艺术上自有特色。有人评论这首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确实道出了此诗的妙处。   诗的前四句着力描写洞庭湖的自然景色。诗人以雄浑的笔势,夸张的手法,从正面写湖水的壮阔。开篇二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点出时间,并着意描状八月中秋湖水的浩瀚(湖水平)和景象的雄浑(混太清)。它汪洋浩阔,水天相连,润泽着万树千花,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胸襟极为阔大。第二联独运妙笔,以精练警策的语言概括了洞庭湖的典型特色,以“气蒸云梦”“波撼岳阳”极形象地再现了八百里洞庭广阔雄伟的气势。前四句是在写景,但又并非纯然写景,否则下面的“端居耻圣明”就无落脚处了。同时,在景物描绘中也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宽阔的胸怀和昂扬奋发的激情。   后四句由前四句的写景转入自身,引发出不甘寂寞,积极盼世的思想。颈联五、六句,诗人以巧妙的比喻,自然地抒发感慨,用欲渡洞庭没有舟楫,含蓄有致地表明自己欲见用于世而不可得的处境,以闲居无为,愧于圣世,透露出对朝廷的忠心。这里,“圣明”二字可看作前四句写景的象征意义的注脚。这两句正是全诗的关键所在。结尾“坐观”“徒有”作比兴描写,点明诗题,照应全篇,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境界,以徒有羡鱼之情,反映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不得不寂寞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含蓄曲折地表明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两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他希求援引的心情虽不难体味,但并不太露痕迹。   总之,全诗境界雄浑壮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可谓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抒不平之意尽在其中。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的博大、壮观,构成了一幅奇景;后四句是求仕,但写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作者急于求荐,但不是低三下四地乞求,而是借写景将这一意思蕴涵其中。而且,由于前四句写得绝好,更掩饰了后四句本来会很枯燥的陈述,又不卑不亢,婉转地道出了自己的用心,艺术上自有特色。有人评论这首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确实道出了此诗的妙处。 &&   这首诗先写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震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表现了浩然开阔的胸襟。再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浩然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这是孟浩然山水诗作的另类题材。   全诗“体物写志”,表达了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从政的理想。诗人托物抒怀,曲笔擒旨,于浩淼阔大、汹涌澎湃的自然之景中,流露了心声。含蓄委婉,独标风韵。   首联描写洞庭湖全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诗人选取洞庭湖为切入角,八月秋高气爽,浩阔无垠的湖水轻盈荡漾,烟波飘渺。远眺碧水蓝天,上下映带。一个“混”字写尽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色。给人一种汪洋姿肆,海纳百川之感。   颔联特写湖水声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句式对仗工整,意境灵动飞扬,读之使人倍感大气磅礴,心胸激荡。一个“蒸”字给人以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读者仿佛看到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然而“岳阳城”又似乎被壮阔的湖水所拥护。这不禁让人比物联类:一座古城与浩淼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况一个人的力量与蝼蚁又有何异?如果没有湖的涵养、滋润,怎么能有百草丰茂,万树花开的美景?弦外之音:假如没有皇恩浩荡,人们何来受享恩泽?此处妙笔生花,一语惊人,很好地将下文引出,不愧为千古名句。   颈联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此句采用了类比的手法,前一半意思是说自己本想渡过洞庭湖,却缺少舟和桨。浩然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后一句中一个“耻”字,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耻愧颜的心情。言下之意还是说明自己多么希望被荐识出仕为官。孟浩然曾在《书怀贻京邑同好》诗中写道:“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执鞭羡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这里十分清楚地表明他早在“而立”之年求仕的希望就破灭了,然而,一心期待朋友们援引的心情诚恳迫切。“欲济”而“无舟楫”,比喻恰当,其字字生泪,悲切无奈。这里抒情暗扣主旨,婉曲传旨,引人入胜。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尾联化用典故,“卒章显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次句化用《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临渊而羡鱼,不若归而结网”。喻指自己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从实现这一愿望。这是对“颈联”的进一步深化。“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也恳请他的荐拔;“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意思希望对方能竭力引荐,以免使自己的愿望落空。活灵活现地表达了诗人既恋清高又想求仕而难以启齿的复杂细腻的心理活动,以及心焉向往,又怕无门的思想感情。浩然那种有志难酬而不得已为之的难隐之情“溢”于言表。   从此诗来看,浩然继承了自《诗经》以来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自然和谐。既包蕴着丰富的自然美,又体现了浩然逸士风神与高人的性情。   尾联化用典故,“卒章显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次句化用《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临渊而羡鱼,不若归而结网”。喻指自己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从实现这一愿望。这是对“颈联”的进一步深化。“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也恳请他的荐拔;“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意思希望对方能竭力引荐,以免使自己的愿望落空。活灵活现地表达了诗人既恋清高又想求仕而难以启齿的复杂细腻的心理活动,以及心焉向往,又怕无门的思想感情。浩然那种有志难酬而不得已为之的难隐之情“溢”于言表。   从此诗来看,浩然继承了自《诗经》以来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自然和谐。既包蕴着丰富的自然美,又体现了浩然逸士风神与高人的性情。

孟浩然的其它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