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三叹于祈招之德音释义


【而】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下。

【三叹】叹”。多次感叹,形容慨叹之深。《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吾子置食之间三嘆,何也?”唐杜甫《惜别行送刘判官》诗:“九州兵革浩茫茫,三叹聚散临重阳。”太平天囯洪仁玕《自述》:“予每读其史传及《正气歌》,未尝不三嘆流涕也,今予亦祇法文丞相已。”谓三人随着歌唱者发出赞叹之声,予以应和。《文选·陆机<文赋>》:“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李善注:“唱,发歌句者;三叹,三人从而叹之。”

【于】1. 介词(a.在,如“生~北京”;b.到,如“荣誉归~老师”;c.对,如“勤~学习”;d.向,如“出~自愿”;e.给,如“问道~盲”;f.自,从,如“取之~民”;g.表比较,如“重~泰山”;h.表被动,如“限~水平”)。  2. 后缀(a.在形容词后,如“疏~防范”;b.在动词后,如“属~未来)。  3. 姓。

【祈】1. 向神求福:~祷。~福。~年。  2. 请求:~请。~求。~望。敬~照准。  3. 姓。

【招】1. 打手势叫人来:~唤。~呼。~手上车。  2. 用公开的方式使人来:~集。~收。~纳。~贤。~聘。~兵买马。  3. 应接:~待宾客。  4. 引来:~惹。~引。~揽。~致。  5. 承认自己的罪行:~供。~认。不打自~。  6. 同“着”。  7. 摇动:~摇(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之】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德音】。《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及尔同死。”郑玄笺:“夫妇之言无相违者,则可与女长相与处至死。”后亦用以对别人言辞的敬称。《魏书·宗钦传》:“足下兼爱为心,每能存顾,养之以风味,惠之以德音。”唐韩愈《高君画赞》:“遗书一张,德音不忘。”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倘能先赐德音,犹所说豫大庆。”2.犹德言,指合乎仁德的言语、教令。《国语·楚语上》:“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3.用以指帝王的诏书。至唐宋,诏敕之外,别有德音一体,用于施惠宽恤之事,犹言恩诏。汉桓宽《盐铁论·诏圣》:“高皇帝时,天下初定,发德

而三叹于祈招之德音的用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