聒聒常自名释义


【聒聒】1.多言喧扰貌。引申有愚而拒善自用之意。《书·盘庚上》:“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孔传:“聒聒,无知之貌。”陆德明释文:“马及《説文》皆云拒善自用之意。”明唐寅《醉时歌》:“几番死兮几番活,大梦无凭閒聒聒;都是自家心念生,无念无生即解脱。”清和邦额《夜谭随录·秀姑》:“路上又遇一失路人,再三求住,聒聒不休。”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藉言天然,则禘祫海藻,享祧蝯蜼,六洲之氓,五色之种,谁非出於一本?而何必为是聒聒者邪?”2.象声词。唐皇甫冉《杂言月洲歌送赵冽还襄阳》:“流聒聒兮湍与瀨,草青

【常】1. 长久,经久不变:~数。~量(亦称“恒量”)。~项。~任。~年。~驻。~住。~备不懈。  2. 时时,不只一次:~~。~客。时~。经~。  3. 普通的,一般的:~识。~务。~规。~情。~人。平~。反~。  4. 姓。

【自名】1.自称;自命。宋苏轼《辛丑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中作口号》:“诗人如布穀,聒聒常自名。”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京师沟渠极深广,亡命多匿其中,自名为‘无忧洞’。”《金史·陈规传》:“南渡后,諫官称许古、陈规,而规不以訐直自名,尤见重云。”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做“杂文”也不易》:“虽然自名为‘文艺独白’,但照林先生的看法来判断,‘散文非散文,小品非小品’,其实也正是‘杂文’。”2.因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而闻名。《南史·文学传·吴均》:“先是,均将著史以自名,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唐

聒聒常自名的用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