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指本非扪虱具释义


【十】1. 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  2. 表示多、久:~室九空。  3. 表示达到顶点:~足。~成。

【指】1. 手伸出的支体(脚趾亦作“脚指”):手~。巨~(大拇指)。~甲。~纹。~印。屈~可数。  2. 量词,一个手指的宽度:下了三~雨。  3. (手指或物体尖端)对着,向着:~着。~画。~南针。~手画脚。  4. 点明,告知:~导。~引。~正。~责。~控(指名控告)。~摘。~挥。~日可待。  5. 直立,竖起:令人发(fà)~(形容极为愤怒)。  6. 意向针对:~标。~定。  7. 古同“旨”,意义,目的。

【本】1. 草木的根:~草(泛指中药)。无~之木。  2. 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末(头尾;始终)。根~(根源;彻底;本质上)。  3. 草的茎,树的干:草~植物。  4. 中心的,主要的:~部。~体。  5. 原来:~来。~领。  6. 自己这方面的:~国。~身。~位。~分(fèn )。

【非】1. 不,不是:~凡。~法。~分(fèn )。~礼。~但。~同小可。啼笑皆~。  2. 不对,过失:痛改前~。文过饰~。习~成是(对于某些错的事情习惯了,反认为是对的)。  3. 与“不”呼应,表示必须(有时后面没有“不”字):我~看这本书。  4. 责怪,反对:~难(nàn )。~议。无可厚~。  5. 指“阿非利加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简称“非洲”):东~。西~。

【扪虱】少年时很穷苦。东晋大将桓温兵进关中时,他去谒见,一面侃侃谈天下事,一面在扪虱,旁若无人。桓温见他不凡,问他:我奉天子之命讨逆,“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王猛说:你不远数千里而来,但“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还不知你到底要怎么样,所以不至。桓温无言以对。见《晋书·王猛传》。后以“捫蝨”形容放达从容,侃侃而谈。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披云睹青天,捫虱话良图。”宋王禹偁《五哀诗·故国子博士郭公忠恕》:“早佐襄阴幕,汉鼎入周室;失志罢屠龙,佯狂遂捫蝨。”清石韫玉《折桂令·自题归来图》套曲:“一个个妙技屠龙

【具】1. 器物:器~。  2. 备有:~备。~有。别~只眼(形容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  3. 备,办:~呈。~结。~名。~领。敬~菲酌。  4. 古同“俱”,都,完全。  5. 量词,用于某些器物和棺材、尸体:座钟一~。一~男尸。

十指本非扪虱具的用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