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款识尤出伦释义


【太和】太和”。亦作“大和”。1.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太”。朱熹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唐元稹《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清陈梦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2.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唐刘长卿《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宋司马光《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

【款识】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史记·孝武本纪》:“鼎大异於众鼎,文鏤毋款识。”非駰集解引韦昭曰:“款,刻也。”司马贞索隐:“按:识犹表识也。”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文》:“一夜,雷电风雨暴作,翼旦山折泉涌,急流中得一古器,篆文款识甚奇。”明陶宗仪《辍耕录·古铜器》:“所谓款识,乃分二义:款,谓阴字,是凹入者,刻画成之;识,谓阳字,是挺出者。”另有二说:(1)款在外,识在内。(2)花纹为款,篆刻为识。参阅清方以智《通雅·器用八》。2.在书画上的题名。清龚自珍《观“邃园修禊”卷子同年生徐编修属书卷尾》诗:“一花

【尤】1. 特异的,突出的:~为(wéi )。~异。无耻之~。  2. 更加,格外:~其。  3. 过失:效~(学着别人做坏事)。  4. 怨恨,归咎:怨天~人。  5. 姓。

【出】1. 从里面到外面:~访。初~茅庐。~笼。  2. 往外拿,支付:~力。~钱。~谋画策。入不敷~。  3. 离开:~发。~轨。~嫁。  4. 产生,生长:~产。~品。~人才。  5. 发生:~事。  6. 显露:~现。~名。  7. 超过:~色。~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  8. 来到:~席。~勤。  9. 引文、典故来源于某处:~处(chù)。语~《孟子》。  10. 显得量多:这米~饭。  11. 放在动词后,表示趋向或效果:提~问题。  12. 传(chuán)奇中的一回,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

【伦】1. 辈,类:无与~比。不~不类。  2.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天~。~常。~理。  3. 条理,次序:~次。~类(a.条理;b.同类)。  4. 姓。

太和款识尤出伦的用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