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子夏易传-未知
子夏易传目录:
序
易传提要
卷一 周易上经乾传苐一
卷二 周易上经泰传第二
卷三 周易上经噬嗑传第三
卷四 周易下经咸传第四
卷五 周易下经夬传第五
卷六 周易下经丰传第六
卷七 周易系辞上第七
卷八 周易系辞下第八
卷九 周易说卦传第九
卷十 周易序卦传第十
卷十一 周易杂卦传第十一
关于西汉孟喜古文易的再探讨
子夏易学初探
卷九 周易说卦传第九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賛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隂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隂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隂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晅之,艮以止之,兊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昔者圣人之作易,原其元而传其
...更多
卷十 周易序卦传第十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穡也。物穡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有大而□谦,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随,
...更多
卷十一 周易杂卦传第十一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着。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时也。无妄,灾也。萃聚而升不来也。谦轻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贲,无色也。兊见而巽伏也。随,无故也,蛊则饬也。剥烂也。复反也。晋昼也。明夷诛也。井通而困相遇也。咸速也。恒久也。涣离也。节止也。解缓也。蹇难也。睽外也。家人内也。否泰反其类也。大壮则止,遯则退也。大有众也。同人亲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过过也。中孚信也。丰多故也。亲寡旅也。离上而坎下也。小畜寡也。履不处也。需不进也。讼不亲也。大过顚也。姤遇也。柔遇刚也。渐女
...更多
关于西汉孟喜古文易的再探讨
赵秋成
班固(a.d.32~a.d.92) 《汉书·艺文志》云:“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 《诗》分为四, 《易》有数家之传.(《儒林传》言:‘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家皆祖田何、杨叔、丁将军,大谊略同,唯京氏为异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战国纵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肴乱.至秦患之,乃焚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周易》传授表:
<
...更多
子夏易学初探
刘彬
据《隋书·经籍志》和唐人李鼎祚《周易集解》记载,孔子弟子卜商卜子夏传《易》,《七略》《中经簿》《七录》《隋书·经籍志》《经典释文》等载有子夏易学着作《子夏易传》。由于《七略》“《易传》子夏,韩氏婴也”记载的歧义性,以及《汉书·艺文志》不载《子夏易传》,遂有人怀疑子夏传《易》,认为《子夏易传》的作者不是卜商,而是汉人韩婴。《子夏易传》唐时尚存但已残缺,至南宋时已亡佚,以后出现的十卷本和十一卷本的《子夏易传》都是伪本。幸赖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李鼎祚《周易集解》、孔颖达《周易正义》等
...更多
上一页
1
2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蕊珠旧史
清·吴楚材
五代·陶埴
(清)谷应泰
刘宋·佛陀什
宋·李元弼
明·郦琥
元·牛道淳
纳兰性德
宋·沮渠京声
清·赵濂
清·邬仁卿
清·江考卿
崔致远
春秋齐·晏婴
唐·法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