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词年代
    • 诗经
    • 楚辞
    • 乐府
    • 古风
    • 唐诗
    • 宋词
    • 宋诗
    • 元曲
    • 作者
  • 古籍
  • 百科
首页 > 古籍 > 世医得效方-未知

世医得效方目录:


简介
世医得效方内容细目
序
卷第一 大方脉杂医科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卷第三 大方脉杂医科
卷第四 大方脉杂医科
卷第五 大方脉杂医科
卷第六 大方脉杂医科
卷第七 大方脉杂医科
卷第八 大方脉杂医科
卷第九 大方脉杂医科
卷第十 大方脉杂医科
卷第十一 小方科
卷第十二 小方科
卷第十三 风科
卷第十四 产科兼妇人杂病科
卷第十五 产科兼妇人杂病科
卷第十六 眼科
卷第十七 口齿兼咽喉科
卷第十八 正骨兼金镞科
卷第十九 疮肿科
卷第二十 孙真人养生书(节文)

卷第八 大方脉杂医科


  [卷第八\大方脉杂医科] 诸淋
  生附汤

  治冷淋,小便秘涩,数起不通,窍中疼痛,增寒凛凛。多因饮水过度,或为寒泣,志耗,皆有此证。附子(去皮脐)滑石(各半两)瞿麦木通半夏(各三分)上锉散。每服二大钱,水二盏,生姜七片,灯心二十茎,蜜半匙煎,去滓,空心服。

  八味丸

  治同上。(方见香港脚类。)

  [卷第八
...更多

卷第九 大方脉杂医科


  [卷第九\大方脉杂医科] 健忘

  治心气不定,五脏不足,甚者忧忧愁愁不乐,忽忽喜忘,朝瘥暮剧,暮瘥朝发。及因事有所大惊,梦寐不祥,登高履险,致神魂不安,惊悸恐怯。菖蒲(炒)远志(去心,姜汁淹。各二两)茯苓茯神人参(各三两)辰砂(一两,为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一方,去茯神,名开心散。每服二钱匕

  菖蒲益智丸

  治喜忘恍惚,破积聚,止痛,安神定志,聪耳明目。菖蒲(炒)远
...更多

卷第十 大方脉杂医科


  [卷第十\大方脉杂医科] 头痛

  芎芷香苏散

  治伤风,鼻中清涕,自汗,头疼,或发热。(方见伤寒和解类。)

  消风散

  治伤风及风虚,呕恶,头痛,风疹浮满。(方见风科热证类。)

  [卷第十\大方脉杂医科] 头痛

  连须葱白汤

...更多

卷第十一 小方科


  [卷第十一\小方科] 活幼论

  当谓木有根,水则有源。根盛则枝叶畅茂,源深则其流必长。小儿禀父母元气而生成,元气盛则肌肤充实,惊,疳,积,热,无由而生,风寒暑湿,略病即愈。元气虚则体质怯弱,诸证易生,所患轻则药能调治,所患重则可治者鲜。故试之后,或不能言,或不能行,或手拳不展,发不生,斯犹可治。甚则初生之时,脐风撮口,吊肠等证,锁肚,重舌无声,舌焦,遍体青黑,如此症状,非急疗则百无一活。若其余诸病不一,治之之道,当观形、察色、听声、切脉。观形则先观其眼,若两眼无精光,黑睛无运转,目睫
...更多

卷第十二 小方科


  [卷第十二\小方科] 瘅毒

  治风热积毒聚成,发于头面手足,热者如胭脂色,其热如火,轻轻着手,痛不可忍,加紫草煎,与犀角消毒饮相间服。赤瘅、火瘅、紫萍瘅并治。壮热烦渴甚,加黄芩、麦门冬去心、朴硝各半钱。(方见后疮肿科诸疮类。)

  [卷第十二\小方科] 瘅毒

  红内硝当归茄片甘草节羌活黄芩(各半两)麝香(半钱)上为末。每服一钱,茄蒂煎汤调成,或生地黄亦可。

...更多

卷第十三 风科


  [卷第十三\风科] 论杂风状
  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治之。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变,智不乱,病在分肉之间。温卧取汗,益其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言微可知,则可治,甚即不能言,不可治。风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舌强不能言。病在脏腑,先入阴,后入阳。治之,风痹、湿痹、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胞痹,各有证候,形如风状,得脉别

  
...更多

卷第十四 产科兼妇人杂病科


  [卷第十四\产科兼妇人杂病科] 济阴论

  夫济世之道,莫先于医,论医之难,济阴犹急。何则妇人之病,比之男子十倍难疗,或云∶七症、八瘕、九痛、十二带下,共三十六病,虽有名数,莫详症状,推原其理,无非血病。多因经脉失于将理,产蓐不善调护,内作七情,外感六淫,阴阳劳逸,饮食生冷,遂致荣卫不输,新陈干忤,随经致浊,淋露凝滞,为症为瘕,流溢秽恶,痛害伤痼,以致所患不一而止。犯时微若秋毫,感病重于山岳是也。故女子十四而天癸至,天谓天真之气降,癸谓壬癸水名,故云天癸,而冲任脉主之。冲任者,血之
...更多

卷第十五 产科兼妇人杂病科


  [卷第十五\产科兼妇人杂病科] 通治

  当归川芎熟地黄(洗,焙,酒炒)白芍药(各等分)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到七分,去滓,食前热服,为末服亦可。若平常血气不调及常服,只用本方。春加当归,夏加芍药,秋加川芎,冬加地黄,各一两半,日二三服。妊妇作恶生寒,面青,不思饮食,憔悴,陈皮、枳壳、白术、茯苓、甘草。产后败血筑心,地骨皮、芍药。潮热,黄芩、地骨皮、柴胡。咳嗽,桑白皮、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北五生姜、赤芍药。虚寒潮热,柴胡、地骨皮、白术、茯苓、甘草、秦艽、知母、黄芩、麦芽、贝
...更多

卷第十六 眼科


  [卷第十六\眼科] 总论

  人有双眸,如天之有两曜,乃一身之至宝,聚五脏之精华。其五轮者,应五行;八廓者,象数看日月,频视星火,夜读细书,月下观书,抄写多年,雕镂细作,博弈不休,久处烟火,泣泪过多,刺头出血多,若此者,俱丧明之本。复有驰骋田猎,冲冒尘沙,日夜不息者,亦伤目之媒。又于少壮之时,不自保惜,逮至四十,以渐昏蒙。故善卫养者,才至中年,无事常须暝目,勿使他视,非有要事,勿宜辄开,则虽老而视不衰。大抵营卫顺则斯疾无由而生,营卫衰则致病多矣。且伤风冷则泪出,虚则昏蒙,劳力则赤,白肿
...更多

卷第十七 口齿兼咽喉科


  [卷第十七\口齿兼咽喉科] 总论

  口为身之门,舌为心之官,主尝五味,以布五脏焉。心之别脉,系于舌根,脾之络脉,系于舌旁,肝脉络于舌本。三经为四气所中,则舌卷不能言,七情所郁,则舌肿不能语,至如心热则舌破生疮,肝壅则出血如涌,脾闭则白苔如雪,此舌之为病也。口则又稍不然,盖热则口苦,寒则口咸,虚则口淡,脾冷则口甜,宿食则酸,烦躁则涩,乃口之津液,通乎五脏,脏气偏胜,则味应乎口。或劳郁则口臭,凝滞则生疮,生疮者夜不可失睡,昼不可就寝,违此必甚。唇乃全属于脾,唇有病则多宜随证以治脾也。齿乃
...更多
上一页123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元·辛文房
明·陈霆
明·高儒
(清)李圭
西晋·司马彪
清·林佶
清·周颐
清·云川道人
(晋)陶渊明著
宋·赵希弁
(明)公安袁中道小修
清·李调元
清·凌晓五
元·完颜纳丹
不署撰人
宋·林洪
凤美古诗文网
www.666scly.com
京ICP备2022028497号
Copyright @凤美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