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地】墬”。1.谓迁地以避灾祸。《汉书·叙传上》:“始皇之末,班壹避墬於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羣。”《汉书·叙传上》:“﹝班彪﹞知隗嚣终不寤,乃避墬於河西。”颜师古注:“墬,古地字。”《后汉书·东夷传·濊》:“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晋张华《博物志》卷六:“初,粲与族兄凯避地荆州,依刘表。”宋文天祥《指南后录·东海集序》:“自丧乱后,友人挈家避地。”清姚椿《<乔处士遗集>序》:“尝避地至吾郡,交几社诸人。”2.犹言避世隐居。《后汉书·郅恽传》:“﹝郅惲﹞后坐事左转芒长,又免归,避地教授,著书八篇。”
【身】1. 人、动物的躯体,物体的主要部分:~躯。人~。~材。~段。船~。树~。 2. 指人的生命或一生:~世。献~。 3. 亲自,本人:自~。亲~。~教。~体力行。 4. 统指人的地位、品德:出~。~分(fèn )。~败名裂。 5. 孕,娠:~孕。 6. 量词,指整套衣服:做了一~儿新衣服。
【穷】1. 缺乏财物:贫~。~苦。~则思变。 2. 处境恶劣:~困。~蹙。~窘。~当益坚(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而后工(旧时指文人处境穷困,诗就写得好)。 3. 达到极点:~目。~形尽相。~兵黩武。 4. 完了:~尽。山~水尽。日暮途~。 5. 推究到极点:~物之理。~追(a.极力追寻;b.尽力紧追)。~究。
【道】1. 路,方向,途径:~路。铁~。志同~合。 2. 指法则、规律:~理。~德。~义。得~多助,失~寡助。 3.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学。传~。修~。 4. 方法,办法,技术:门~。医~。 5.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6. 指“道教”(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创立于东汉):~观(guàn )。~士。~姑。~行(háng )(僧道修行的功夫,喻技能和本领)。 7. 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会~门。一贯~。 8. 说,讲:~白。常言~。能说会~。 9. 用
【不】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 ◎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