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地之蛮荆释义


【避地】墬”。1.谓迁地以避灾祸。《汉书·叙传上》:“始皇之末,班壹避墬於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羣。”《汉书·叙传上》:“﹝班彪﹞知隗嚣终不寤,乃避墬於河西。”颜师古注:“墬,古地字。”《后汉书·东夷传·濊》:“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晋张华《博物志》卷六:“初,粲与族兄凯避地荆州,依刘表。”宋文天祥《指南后录·东海集序》:“自丧乱后,友人挈家避地。”清姚椿《<乔处士遗集>序》:“尝避地至吾郡,交几社诸人。”2.犹言避世隐居。《后汉书·郅恽传》:“﹝郅惲﹞后坐事左转芒长,又免归,避地教授,著书八篇。”

【之】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蛮荆】古代称长江流域中部荆州地区,即春秋楚国的地方。亦指这一地区的人。《诗·小雅·采芑》:“蠢尔蛮荆,大邦为讎。”朱熹集传:“蛮荆,荆州之蛮也。”《后汉书·李膺传》:“緄前讨蛮荆,均吉甫之功。”宋欧阳修《金鸡》诗:“蛮荆鲜人秀,厥美为物怪。”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一直到周宣王的时候,长江流域的中部都还是所谓蛮荆,所谓南蛮。”漢

避地之蛮荆的用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