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冠獬廌奸回讋释义


【曾】1. 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亲属:~祖父。~孙。  2. 古同“增”,增加。  3. 竟,简直,还(hái ):“以君之力~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山、王屋何?”  4. 姓。 | 1. 尝,表示从前经历过:~经。未~。何~。~几何时。  2. 古同“层”,重(chǒng )。 典

【冠】1. 帽子:衣~。~戴。~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衣~楚楚。  2. 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子。鸡~。树~。~状动脉。 | 1. 把帽子戴在头上:沐猴而~。  2. 超出众人,居第一位:~军。  3. 姓。

【獬廌】豸。晋张协《七命》:“拉甝虪,挫獬廌。”《新唐书·酷吏传·侯思止》:“獬廌不学而能触邪,陛下用人安事识字?”清二石生《十洲春语》卷中:“獬廌不饮恶溪水,凤皇爱占青桐枝。”参见“獬豸”。2.指古代御史等执法官戴的獬豸冠。明陶宗仪《辍耕录·讥省台》:“民间颇言其(御史大夫纳璘)贪……有人大书于臺之门曰:‘苞苴贿赂尚公行,天下承平恐未能;二十四官徒獬廌,越王臺上望金陵。’”3.指代御史等执法官。唐李商隐《谢往桂林至彤庭窃咏》:“凤凰传詔旨,獬廌冠朝端。”一本作“獬豸”。冯浩笺注引《新唐书·仪卫志上》:“朝日,御

【奸回】亦作“姧回”。亦作“奸回”。1.奸恶邪僻。《左传·宣公三年》:“商紂暴虐,鼎迁於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姦回昬乱,虽大,轻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观孔光之奏董贤,则实其奸回;路粹之奏孔融,则诬其衅恶。”唐权德舆《陆宣公翰苑集序》:“裴延龄以姦回得幸,害时蠹政,物议莫敢指言,公独以身当之,屡言不可。”宋司马光《起请科场札子》:“有以姧回巧伪致富贵者,不为清仪所容。”《明史·吕大器传》:“士英、大鋮,臣不谓无一技之长,而奸回邪慝,终为宗社无穷之祸。”2.指奸恶邪僻的人或事。《书·泰誓下》:“

曾冠獬廌奸回讋的用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