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唐诗
> 从军行
上一卷
下一卷
红
横
梧
海
陈
从
旗
笛
桐
畔
羽
军
直
闻
叶
风
行
上
声
落
吹
天
不
枝
冻
山
见
梢
泥
雪
人
折
裂
陈羽
从军行
从军行原文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注释
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②横笛:笛子。③天山:山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
从军行译文
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却看不见人,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
从军行赏析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试想,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又怎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呢?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突入人们的眼帘之中。 《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陈志明)
陈羽
简介
简介暂无
陈羽
的其它诗歌
从军行
赠人
句
伏翼西洞送夏方庆
送友人游嵩山
襄阳过孟浩然旧居
宿淮阴作
春日南山行
步虚词二首
观朱舍人归葬吴中
题清镜寺留别
送李德舆归穿石洞山居
酬幽居闲上人喜及第后见赠
洛下赠彻公
小江驿送陆侍御归湖上山
早秋浐水送人归越
题舞花山大师遗居
广陵秋夜对月即事
送辛吉甫常州觐省
湘君祠(一作湘妃怨)
游洞灵观
旅次沔阳,闻克复,而用师者穷兵黩武,因书简之
将归旧山留别
姑苏台怀古
过栎阳山谿
山中秋夜喜周士闲见过
戏题山居二首
南山别僧
夜泊荆溪
若耶溪逢陆澧
同韦中丞花下夜饮赠歌人
和王中丞中和日
和王中丞使君春日过高评事幽居
吴城览古
犍为城下夜泊闻夷歌
长安早春言志
读苏属国传
经夫差庙
九月十日即事
夏日宴九华池赠主人
江上愁思二首
送灵一上人
中秋夜临镜湖望月
小苑春望宫池柳色(一作御沟新柳)
西蜀送许中庸归秦赴举
宴杨驸马山亭(一作朱湾诗)
长安卧病秋夜言怀
喜雪上窦相公(一作朱湾诗)
湘妃怨
冬晚送友人使西蕃
春园即事
送友人及第归江东
梓州与温商夜别(一作夜别温商梓州)
送殷华之洪州
春日晴原野望
送戴端公赴容州
长相思
古意
公子行
杂歌谣辞。步虚词
从军行诗句
海畔风吹冻泥裂
红旗直上天山雪
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
可能你会感兴趣
行宫
菊花
遣悲怀其三
遣悲怀其二
遣悲怀其一
赋得暮雨送李曹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寒食寄京师诸弟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最近文章
卢挚《沉醉东风·七夕》中的名句赏析
啼得花残声更悲经典翻译和点评
隋堤古柳缆龙舟经典翻译和点评
别来宽褪缕金衣经典翻译和点评
对青山强整乌纱中的心境和寓意
专家评点“看疏林噪晚鸦”
夜寒香界白经典翻译和点评
雪乱舞——马致远
少闻鸡声眠经典翻译和点评
《满庭芳·水抱孤城》中蕴含的名句“水抱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