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付鸣筝与客心释义


【分付】分别付与。《汉书·原涉传》:“宾客争问所当得,涉乃侧席而坐,削牘为疏,具记衣被棺木,下至饭含之物,分付诸客。”《三国志·魏志·鲜卑传》:“比能众逐彊盛,控弦十餘万骑,每钞略得财物,均平分付。”《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皇帝闻奏,龙颜大悦,开库赐彫弓两张,寳箭两百隻,分付与二大臣。”2.交给。唐白居易《题文集柜》诗:“身是邓伯道,世无王仲宣;祇应分付女,留与外孙传。”《宣和遗事》前集:“故尧王不将天下传与他,却分付与舜王了。”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贫僧积下几文起坐,尽数分付足下,勿以寡见阻。”

【鸣】1. 鸟兽或昆虫叫:~啭。~唱。~叫。~禽。鸟~。  2. 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响。~奏。孤掌难~。  3. 声明,发表意见、情感:~谢。~冤。百家争~。  4. 闻名,著称:“以文~江东”。

【筝】◎ 弦乐器,木制长形。古代十三或十六根弦,现为二十五根弦。

【与】1. 和,跟:正确~错误。~虎谋皮。生死~共。  2. 给:赠~。~人方便。  3.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4. 〔~其〕比较连词,常跟“不如”、“宁可”连用。  5. 赞助,赞许:~人为善。 | ◎ 参加:参~。~会。 | ◎ 同“欤”。

【客心】之情,游子之思。汉王粲《家本秦川贵公子孙遭乱流寓自伤情多》诗:“沮漳自可美,客心非外奬。常叹诗人言,式微何由归。”南朝齐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反路长。”唐韩翃《和高平朱参军思归作》:“一雁南飞动客心,思归何待秋风起。”金元好问《永宁南原秋望》诗:“烽火苦教乡信断,砧声偏与客心期。”赵朴初《木兰花慢·科伦坡海滨旅馆听潮》词:“一夜客心如水,波涛万里乡情。”2.与本心相对之心。清唐甄《潜书·法王》:“是故古人之心,如镜蒙尘;今人之心,如珠投海。本

分付鸣筝与客心的用户点评


心动总是悄无声息

2024-04-03 22:11:52

这句诗具有启迪作用,不仅仅是一句诗歌,更是对我们生活的提醒与警示。分清鸣筝与客心,即是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修炼内心,同时不忘对外界的关怀与尊重。只有心灵平衡,才能真正领悟人生的意义。

PurpleDreamer

2024-04-02 15:13:15

鸣筝与客心分付而不分离,其实是要求人们在追求美好的同时,也要坚守待人之道。不可因为艺术之美而忘却人情,不可以人情和义而忽略艺术灵感。分付二者,意在使人在纷繁世界中守住本心,不失初衷。

岁月如歌

2024-03-31 23:26:46

作者用句式简单明了,蕴涵了深刻哲理。分付鸣筝与客心,言简意赅,却道尽了为人处世之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内心清明,不受外在环境干扰,同时也要追求艺术之美,不至于世俗之间迷失自己。

SapphireBlue

2024-03-31 15:19:53

分付鸣筝与客心,此句含义深远。分付者指示,鸣筝与客心皆要分清,不可混淆。鸣筝为音乐之物,代表了艺术之美;客心为待人之态,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者并行不悖,有序而不乱,可见作者对生活态度之明晰。

淡忘似水年华

2024-03-31 13:11:45

诗歌虽短,而意蕴深远。作者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对人生的深刻领悟,引人思考。分付鸣筝与客心,确实是一种行为准则,提醒我们时刻保持内在坚定,面对外在诱惑,不忘初心,牢记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