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议不分三道印释义


【谏议】官名。谏议大夫。《汉书·王莽传下》:“又置师友祭酒及侍中、諫议、六经祭酒各一人。”唐韩愈《感春》诗之三:“蔡州纳节旧将死,起居諫议联翩来。”太平天囯洪仁玕《资政新篇》:“或更立一无情面之諫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2.谏诤。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子胥力於战伐,死於諫议。”3.指谏诤论议的文字。刘师培《<文章学史>序》:“如房玄龄深识机宜,马周长於机变,魏徵少学纵横,然房长於书檄,马长於敷奏,魏长於諫议。”典

【不】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 ◎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分】1. 区划开:~开。划~。~野(划分的范围)。~界。~明。条~缕析。~解。  2. 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发。~忧。~心劳神。  3. 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会。~行(háng )。  4. 散,离:~裂。~离。~别。~崩离析。~门别类。  5. 辨别:区~。~析。  6. 区划而成的部分:二~之一。  7. 一半:人生百年,昼夜各~。春~。秋~。 | 1. 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所当然。身~。~内。恰如其~。安~守己。  2. 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成~。天~(天资)。情~(情谊)。

【三道】1.指人子事亲的三种孝道,即生养、死葬和祭祀。《礼记·祭统》:“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2.三路。《北史·齐武成帝纪》:“周将杨忠……等二十餘万人,自恒州分为三道,杀掠吏人。”3.指国体、人事、直言。《汉书·晁错传》:“选贤良明於国家之大体,通於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諫者,各有人数,将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当此三道。”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三道:国体、人事、直言也。”南朝齐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懋陈三道之要,以光四科之首。”4.三道试题。《新唐书·选举志上》:“答时务策

【印】1. 图章,戳记:~章。~玺。~记。~把子(亦喻政权)。  2. 痕迹:手~。指~。~子(a.痕迹;b.高利贷的一种,全称“~~钱”)。  3. 用油墨、染料之类把文字或图画留在纸、布、器皿等材料上:~刷。排~。~制。~发(fā)。  4. 彼此符合:~证。心心相~。  5. 外界事物反映在脑中所留下的形象:~象。  6. 姓。

谏议不分三道印的用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