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滞忽逾时释义


【留滞】亦作“留蹛”。1.停留;羁留。《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唐王建《荆门行》:“壮年留滞尚思家,况復白头在天涯。”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道光丙申,余留滞岭外者,再閲岁矣。”冰心《六一姊》:“余妈还舍不得走……她知道我万不愿再留滞了,只得站起来谢了六一姊,又和四围的村妇纷纷道别。”2.指扣留,强行留人。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即将该魂验实放行,毋得勒索留滞。”3.搁置;阻塞。《三国志·魏志·高柔传》:“﹝柔﹞处法允当,狱无留

【忽】1. 粗心,不注意:~视。疏~。~略。玩~职守。  2. 迅速,突然:~而。~然。~地。~高~低。  3. 长度和重量单位(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微(极言细微)。微~其微。

【逾时】亦作“踰时”。1.超过规定的时间。《礼记·三年问》:“今是大鸟兽,则失丧其羣匹,越月踰时焉,则必反巡,过其故乡,翔回焉,鸣号焉。”《汉书·谷永传》:“使天下黎元咸安家乐业,不苦踰时之役,不患苛暴之政,不疾酷烈之吏。”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惟逾时之役,怀怨旷之思。”唐谷神子《博异志·敬元颖》:“有邻家取水女子,可十数岁,怪每日来於井上,则逾时不去,忽堕井中而溺死。”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四:“政治工作大队第二队本邀余于午后四时前往谈话,归已逾时,住处被移至崇德祠。”2.一会儿;片刻。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留滞忽逾时的用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