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 蓝和黄混合成的颜色,一般草和树叶呈现这种颜色:~色。~叶。~灯。~化。~洲。~茶。~地。~茸茸。~水青山。 | ◎ 义同(一),专用于某些名词:~林。~营(中国清代由汉人编成的武装,用绿旗作标志)。
【阴】1.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诸一,与“阳”相对:~阳。一~一阳谓之道。~差阳错。~盛阳衰。~虚生热。图形:⚋(U+268B)。 2. 指“月亮”:太~(月亮)。~历。 3. 带负电的:~电。~极。~离子。 4. 云层较厚,遮住阳光:~沉。~雨。~郁(亦指忧郁,不开朗)。~霾。 5. 不见阳光,亦指不见阳光的地方:~面。~干(gān)。~凉,~影。山~(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碑~(碑的背面)。 6. 不露出表面的,暗中的:~沟。~通(秘密往来)。~私。~功(a.暗中做的好事
【幽】1. 隐藏,不公开的:~会。~居(a.隐居;b.幽静的住处)。~愤。~咽。 2. 形容地方很僻静又光线暗:~谷。~静。~暗。 3. 沉静而安闲:~闲。~趣(幽雅的趣味)。~婉。 4. 把人关起来,不让跟外人接触:~禁。~闭。~囚。 5. 迷信的人指阴间:~灵。~魂。 6. 古地名,大致相当于今中国河北省、辽宁省南部一带:~州。~燕(yān )。
【草】1. 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包括庄稼和蔬菜:青~。野~。茅~。水~。花~。~鞋。~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以此自称山野间的住所,有自谦卑陋的意思)。~原。~坪。~行露宿。~菅人命。 2. 特指用作燃料、饲料的稻麦之类的茎叶:~料。柴~。稻~。 3. 粗糙,不细致:~率(shuài )。~鄙(粗野朴陋)。~具(粗劣的食物)。 4. 汉字的一种书体:~书。~字(亦为旧时谦称自己的别名)。章~(草书的一种,笔画保存了一些隶书的笔势,因其最初
【胜】1. 在斗争或竞赛中打败对方或事业达到预定目的:~利。得~。~券(指胜利的把握)。~负。无往不~。 2. 超过,占优势:~似。优~。以少~多。 3. 优美的:~地。~景。~境。~迹。~状(胜景)。 4. 古代妇女的饰物:花~。彩~。 5. 能承担,能承受(旧读shēng ):~任。不~其烦。 6. 尽(旧读shēng ):不~感激。 典
【花】1. 植物的繁殖器官,典型的由“花托”、“花萼”、“花冠”、“雌蕊群”和“雄蕊群”组成,有各种形状和颜色,一般长得很美丽,有的有香味,凋谢后结成果实。 2. 供观赏的植物:~木。~草。~匠。~事(游春看花等事)。 3. 形状像花的东西:雪~。浪~。钢~。火~。棉~(棉的絮亦称花)。礼~(烟火)。挂~(指战斗中受伤)。 4. 用花装饰的:~圈(quān )。~篮。~灯。~车。 5. 具有条纹或图形的,不只一种颜色的:~样。~边。~~绿绿。印~。 6. 指“痘”:天~(一种急性传染病)。 7. 混
【时】1.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间。~不我与。 2. 较长的时间:~代。古~。 3. 泛指一段时间:~光。~令。~分。 4. 现在的,当前的:当~。~下。~务。~宜。 5. 常常:~常。学而~习之。 6. 一年中的一季:~序。四~如春。 7. 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 8. 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差(chā)。 9. 某一时刻:按~上班。 10. 不定时,有时候:~而。
繁花似锦
《绿阴幽草胜花时》这句诗描述了草木在春日间的茂盛景象。“绿阴幽草”四个字运用了景物描写的手法,通过这样的精准用词,展现了春天中的一抹生机盎然的绿色。这种与“花时”形成对比的写法,更加突出了草木的鲜活与生命力。同时,由于采用了平仄的对仗,使得整个句子更加富有韵律和节奏感。
WanderingSoul
而这样的表达方式,也代表着唐代诗歌史上的一种新的诗歌文学风潮。当时的诗歌追求意象的高度凝结,也讲求情感体验的深刻表现。《绿阴幽草胜花时》这句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它的表达方式不再注重形式的规则,而更强调情感的流动和诗意的表达。
夜雨知我
再次,在“绿阴幽草胜花时”这句诗中,可见诗人的感性体验能力是很强的。当我们读到这句诗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利用自己的感性体验来恰当地表达了大自然的景象。他不仅仅是描述了四周的景色,同时对于其中的美丽之处,以及时节的特征等等都加以了充分地展现。
whisperingFairy28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绿阴幽草胜花时”这个意象还影响了后代文人。在之后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文人都采用了类似的意象来表现美丽的自然景色。在表达手法上,也可见突破传统规则的追求。可以说,“绿阴幽草胜花时”是唐代诗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之后的诗歌文学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WhisperingBreeze
其次,这句诗还表现了一种较强的比较效果。在诗中,诗人把“胜花时”作为草木繁茂的标准,来表现出这一景象的美丽。这样的比较很有意味,因为在传统的文化中,花朵一般是不需要再多言语就已经表达了它美丽的特征。草木则比较平凡,但唐代诗人杜牧用诗歌抒情的精神在这句诗中将草木的美丽发扬光大,给人一种意外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