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朏魄桂树婆娑而枝虬释义


【上】1.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边。  2.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古。~卷。  3. 等级和质量高的:~等。~策。~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4. 由低处到高处:~山。~车。~升。  5. 去,到:~街。  6. 向前进:冲~去。  7. 增加:~水。  8. 安装,连缀:~刺刀。~鞋(亦作“绱鞋”)。  9. 涂:~药。  10.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课。~班。  11. 拧紧发条:~弦。  12. 登载,记:~账。  13.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

【有】1. 存在:~关。~方(得法)。~案可稽。~备无患。~目共睹。  2. 表示所属:他~一本书。  3. 表示发生、出现:~病。情况~变化。  4.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一丈多深。  5. 表示大、多:~学问。  6.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劳。~请。  7. 无定指,与“某”相近:~一天。  8.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夏。~宋一代。 | ◎ 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典

【朏魄】1.新月的月光。亦用为农历每月初三日的代称。晋庾阐《海赋》:“朏魄昏微,乍明乍没。”《文选·颜延之<应诏讌曲水作诗>》:“朏魄双交,月气参变。”李善注:“朏魄双交,谓三日也。凡朏魄之交,皆在月三日之夕。”宋吴自牧《梦粱录·浙江》:“是故随日而应月,依阴而附阳,盈於朔望,消於朏魄,虚於上下弦,息於辉朒,故潮有大小焉。”2.犹月形。借指月亮圆缺明暗的变化。《新唐书·历志三下》:“日,君道也,无朏魄之变;月,臣道也,远日益明,近日益亏。”3.借指月亮。宋梅尧臣《寄维阳许待制》诗序:“主人持出紫石屏,上有朏魄桂树

【桂】1.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别称:~剧。~系军阀。  2. 〔~花〕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叶椭圆形,开白色或暗黄色小花,有特殊的香气,供观赏,亦可做香料,通称“木犀”;简称“桂”,如“金~”,“~子飘香”、“~轮”(月的别称,相传月中植桂花。亦称“桂魄”)。  3. 姓。

【树】1. 木本植物的通称:~木。~林。~大根深(喻势力大,根基牢固)。  2. 种植,培育:~艺(“艺”,种植)。~荆棘得刺,~桃李得荫。  3. 立,建立:~立。~敌。  4. 量词,相当于“株”、“棵”:一~梅花。  5. 姓。

【婆娑】ósuō(1)[wirl,dance]∶形容盘旋和舞动的样子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诗·陈风·东门之枌》。毛传:“婆娑,舞也。”(2)[haveluxuriantfoliage;beamassofbranchesandleaves]∶枝叶纷披的样子

【而】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下。

【枝】1. 由植物主干上分出来的茎条:树~。~干(gàn )。竹~。节外生~。~柯。~节(a.由一件事生发的其他问题;b.细碎的,不重要的)。  2. 量词,指杆形的:一~铅笔。  3. 古同“支”,支持,分支。 | ◎ 古同“歧”,岔。

【虬】1. 古代传说中有角的小龙:~龙。  2. 拳曲:~曲(盘绕弯曲)。~须。~髯(拳曲的胡须,特指两腮上的胡须)。 汉 方言集汇

上有朏魄桂树婆娑而枝虬的用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