罔象求珠易得释义


【罔象】1.亦作“罔像”。古代传说中的水怪。或谓木石之怪。《国语·鲁语下》:“水之怪曰龙、罔象。”韦昭注:“或曰罔象食人,一名沐肿。”《庄子·达生》:“水有罔象。”陆德明释文:“司马本作‘无伤’。云:状如小儿,赤黑色,赤爪,大耳,长臂。一云:水神名。”《文选·张衡<东京赋>》:“残夔魖与罔像,殪野仲而歼游光。”薛综注:“罔象,木石之怪。”宋梅尧臣《送圣民学士知登州》诗:“始皇安得长,阴怪役罔象。”2.水盛貌。《楚辞·远游》:“览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朱熹集注:“罔象,水盛貌。”3.虚无。《文选·王褒<洞箫

【求】1. 设法得到:~生。~成。~知。~索。~证(寻求证据,求得证实)。~实(讲求实际)。~同存异。~全责备。~贤若渴。实事~是。  2. 恳请,乞助:~人。~告。~乞。~医。~教。~助。  3. 需要:需~。供过于~。

【珠】1. 蛤蚌因沙粒窜入壳内受到刺激而分泌的物质,逐层包起来形成圆粒,乳白色或略带黄色,有光泽,可做装饰品,亦可入药。称“珍珠”(亦作“真珠”,简称“珠”):~蚌。~宝。~花。夜明~。~玑(喻优美的词藻或诗文)。~联璧合(珍珠联成串,美玉放在一起,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  2. 像珠子的东西:汗~。泪~。露~。

【易】1. 不费力,与“难”相对:容~。~与(容易对付)。~于。  2. 和悦:平~(a.态度谦逊和蔼;b.指语言文字浅显)。  3. 改变:~手。~地。变~。  4. 交换:交~。贸~。  5. 轻慢:贵货~土。  6. 芟治草木:~墓(除治墓地的草木)。~其田畴。  7. 古书名,《易》即《易经》,也称《周易》。  8. 姓。

【得】1. 获取,接受:~到。~失。~益。~空(kòng)。~便。~力。~济。心~。  2. 适合:~劲。~当(dàng )。~法。~体。  3. 满意:~意。扬扬自~。  4. 完成,实现:饭~了。~逞。~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5. 可以,许可:不~随地吐痰。  6. 口语词(a.表禁止,如“~了,别说了”;b.表同意,如“~,就这么办”)。 | 1. 必须,须要:可~注意。  2. 极舒服,极适意:这时要能洗上凉水澡,就~了。 | 1. 用在动词后表可能:要不~。拿~起来。  2.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

罔象求珠易得的用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