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揖逊】1.犹揖让。宾主相见的礼仪。宋叶适《外论一》:“自景德元年与契丹盟,更六圣百二十年,聘使往来,天子亲与之揖逊於庭,未尝一日败盟约也。”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张芸叟诗评亦云:如大排筵席,二十四味,终日揖逊,求其适口者,少矣。”明陈继儒《读书镜》卷三:“明道先生尝至禪寺,僧方饭,见趋进揖逊之盛,叹曰:‘三代威仪尽在是矣。’”2.犹揖让。禅让。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三:“翰林学士叶清臣等言:‘本朝以揖逊得天下,而淑(李淑)诬以干戈,且臣子非所宜言。’”《七国春秋平话》卷上:“慕唐虞之高风,思揖逊於政权。”
【承】1. 在下面接受,托着:~重。~受。 2. 担当,应允:~担。~当。~包。~做。~认。 3. 受到,蒙受:~蒙。~恩(蒙受恩泽)。 4. 继续,接连:继~。~平(指社会比较持久安定的局面)。~前启后。 5. 顺从,迎合:奉~。~颜候色(顺着别人颜色办事)。 6. 姓。
【三节】1.三恶人。指蚩尤、五观、殷纣。《逸周书·尝麦》:“诸正敬功,尔颂审三节。”孔晁注:“三节,蚩尤、五观、殷紂也。”五观,夏启之子。2.三镇节度使。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新旧五代史五·三节》:“开平四年,鏐(钱鏐)游衣银军,作还乡歌曰:‘三节还乡兮掛锦衣。’三节者,鏐在唐已领镇海镇东两军节度,入梁又兼淮南也。”3.三段。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历代漕运考》:“唐时漕运,大率三节,江淮是一节,河南是一节,陕西到长安是一节。”4.旧俗称端午、中秋、春节为三节。旧时工商界多于三节结算账目。老舍《骆驼祥子》四:“车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