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叉

作诗

作诗

作诗评点


刘叉的《作诗》一首,句句深情,字字凄凉。此诗描绘了一个诗人在无知音支持的情况下,坚持诗歌创作的苦涩心境。文中所言“作不如不作”,深寓诗人之志愿尽化为黄土,无人垂鉴之意。曾经的富有声望、使有虞时期的颂赞者,已化为尘埃,当今之人又有谁力挽狂澜呢?然而,即便生逢世态炎凉,刘叉仍能借叹诗声豁展心胸,诗笔情泪一同洒落。此诗之情,则饱含着刘叉对诗歌艺术的执着与无悔之痴迷;此诗之世态,则映射出或许是整个文化氛围的冷淡与不容。人无知音,则心可能失落;人虽知有载托,却无人行托,忧愁倍感清悲。诗如泣血之笔,字如凝固之泪,以古拙之文风表现出以往的辉煌已是无法回归的过去。刘叉能在寂寞中作诗,可见其胸怀豁达,但心中何止耿耿于怀,肃穆之情与深情满怀之意还是深深刺痛灵魂的。然而,再苦涩、再凄美的诗作,若无知音赞叹,如何能温润人心,感动人之“之乎者也兮”?笔者对此诗深感赞叹之余,更多地深思一个诗人创作之路坎坷,其胸中之思何处安放之问题。文人笔者这身份,实难言之无闻,又试问,为何不敢于颂扬之哉?往者不可追,事在人为之际,更需诗人繁殖其才气,长久不息之方可。刘叉之《作诗》,充分展现了其与世无争、坚守诗歌创作信念的精神风貌,更寄托了每一个文人士子在文学道路前行时的苍凉寂寞。企愿世人真能理解受人尊崇与称颂之“之乎者也兮”,善词者哉,当相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