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冉

送郑二之茅山

送郑二之茅山评点


皇甫冉此诗,《送郑二之茅山》,乃叙述深山幽谷之景物及其主人生活,以表达对友人行船游历茅山的欢送之情。诗云:“水流绝涧终日,草长深山暮春。犬吠鸡鸣几处,条桑种杏何人。”此开篇之句,纵览山川景色,暗示了茅山幽静深远之境,水声悠远,草木茂盛,春日时分。虽背离尘嚣喧闹,显得幽雅而荒凉。当中闻犬吠之声、鸡鸣之时,似乎寥寥无几,反衬出安静的山谷中景物。而临深山之地,又何人能够种植条桑、栽植杏树,可见寂寞而隐蔽。次之:“饲羊三百千,纤帛自茅簟。离贾深堆树,种粟何人敢。”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茅山山谷中的一幅生活场景。这里有着众多羊儿饲养,纤帛自然堆积于茅草制成的席子上。诗中提到一个名字叫做离贾之人,他深居山谷,修筑起一座宅院,以寄居其间。离贾没有守卫,更没有仆役,只是默默种植粟谷。由此可以想象出这座山谷生活的安逸和宁静。第三:“茅然乘桑蓬,锯亵适山巅。白日显金鹤,贪泉问露钱。”此句诗中,描绘了友人郑二登上茅山乘桑蓬出行的情景。茅然者,意指原始质朴,秉性自然。桑蓬作为一种简陋的舟车,他坐在其中,利用这平凡之物来往山中的险峻路途。当桑蓬穿越山峦之巅时,阳光照耀下,映照出宛如金色的鹤鸟。郑二心怀贪欲,不满足于寻觅山泉,竟然还向“问”鸟儿踏足之露水有无金钱的痕迹。此句表达出了私心与贪婪之心。最后:“汤、璧历园丘,以诸隐之乎者也兮!”此为收束之句,诗人借汤、璧之典故,指山中有众多器物,仿佛自古至今,历经沧海桑田,寓意茅山下积淀着久远的历史。而以“隐之乎者也兮”结句,使整首诗增添了婉转之意。整首诗语句古拙而优雅,契合了古人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景物描写、比喻等,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与思想。皇甫冉通过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情感表达,使《送郑二之茅山》成为一首优秀的古体诗作。

皇甫冉的其它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