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1.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2.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能】1. 才干,本事:~力。~耐。才~。 2. 有才干的:~人。~手。贤~。~工巧匠。~者为师。 3. 胜任,善于:~够。~柔~刚。力所~及。欲罢不~。~动。 4. 会(表示可能性):小弟弟~走路了。 5. 应该:你不~这样说他。 6. 物理学名词,“能量”的简称:电~。热~。 7. 和睦:“(萧)何素不与曹参相~”。 8. 传说中的一种兽,似熊。 9. 古代称一种三足鳖。 | ◎ 古同“耐”,受得住。
【待】1. 等,等候:~到。~旦。拭目以~。 2. 以某种态度或行为加之于人或事物:对~。招~。~遇。~人接物。 3. 将,要(古典戏曲小说和现代某些方言的用法):正~出门,有人来了。 | ◎ 停留,逗留,迟延:你~一会儿再走。 典
【之】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寻找曲线的终点
在意境方面,这句诗给人的感觉是严峻而冷峻的。作者似乎在表达一种不服从命运的态度,强调人的价值是不可以被剥夺的,我们应当有独立思考、有自己的原则和选择。这种意境也是鲁迅一贯鼓励的,展现出他独特的人文主义精神。
音乐悦耳
“谁能待之”的点评还可以从历史背景等方面出发。这首诗恰逢五四运动时期,表达了鲁迅对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麻木、顽固不化的思想、习气等现象的不满和反抗。可以说,这句诗具有极为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气息。
孙悟空的儿子
这句诗“谁能待之”,用了双声对仗的韵律,使得整句话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感。同时,“谁能待之”也是简短而有力的陈述,凝练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像风一样
在用词方面,作者用了“待”这个词语,表达了一种待遇的意思,而这种待遇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宏观意义上的。这样的用词简单明了,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小鳄鱼大象
最后,这句诗还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转化力。其所表达的“待”的概念不仅仅是个人的,也可以是对社会、现实中的某些现象、生态等进行“待遇”的体现。这样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多一些责任心、担当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