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唐诗
> 送僧
上一卷
下一卷
知
白
春
夜
万
百
行
四
可
送
宿
云
消
减
里
年
心
海
止
僧
在
深
过
当
一
三
兴
无
何
处
雪
晴
枝
事
自
拘
峰
去
踪
影
筇
衲
浓
系
可止
送僧
送僧原文
四海无拘系,行心兴自浓。百年三事衲,万里一枝筇。夜减当晴影,春消过雪踪。白云深处去,知宿在何峰。
送僧评点
《送僧》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作,旨在表达行心自浓的境界和神秘莫测的佛门理念。全诗以句句质朴古拙的语言展开,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超然禅趣之感。“四海无拘系,行心兴自浓”之句,直抒胸臆,表明作者通达于天地间,彼此之间并无束缚,行心之好自然显现出来,表达了无拘无束的心境。抑扬顿挫的韵律,使人仿佛看到了修行者行走于茫茫四海之上的景象,感受到了行者内心无比兴奋的境地。“百年三事衲,万里一枝筇”之句,将百年光阴与三事衲相对照,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极度珍贵,同时无私奉献的衲者精神也得到了赞赏。而“万里一枝筇”,则揭示了修道所需的极高境界,万里归一的筇表示能够超越凡俗,随处可至之佛理,显示了作者对僧人行者的钦佩之情。“夜减当晴影,春消过雪踪”之句,以自然景象描写喻示了修行者的境遇。夜晚逐渐减弱仅存的月光,如同修行者日复一日的坚持,以致于自身光芒渐被疏散。而春天的来临则象征着修者超越了凡尘的种种困顿与束缚。字里行间掺杂着隐喻和禅理,凝聚着人们对修行境界的向往。“白云深处去,知宿在何峰”之句,挥墨点染间将白云隐喻为修行者,凸显了修道者超越尘世的追求。白云深处去,情理之外,仿佛在告诉人们修行之路是博广无际的,而悟道的目的却是共同的。知宿在何峰,则意味着虽然修者所去的地方未知,但峰巅之上仍有存在着的目的地,引人遐思。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首《送僧》虽空灵古拙,但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凸显了修行者追求心灵自由和超越尘世的境界。诗中采用"之乎者也兮"表明了作者对佛理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修行者奋进不止的鼓励。
可止
简介
简介暂无
可止
的其它诗歌
句
送婆罗门僧
小雪
精舍遇雨
雪十二韵
哭贾岛
赠樊川长老(一作清尚诗)
寄积麦山会如长老
送僧
山居
送僧诗句
四海无拘系
行心兴自浓
百年三事衲
万里一枝筇
夜减当晴影
春消过雪踪
白云深处去
知宿在何峰
可能你会感兴趣
行宫
菊花
遣悲怀其三
遣悲怀其二
遣悲怀其一
赋得暮雨送李曹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寒食寄京师诸弟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最近文章
炙肥牛中的心境和寓意
艺术的语言之美:剖析诗句“一门三圣”在《同前曹植》中的意义
同前谢惠连中何为有用的赏析解读
艺术的语言之美:剖析诗句“达人识真伪”在《同前四解魏·文帝》中的意义
艺术的语言之美:剖析诗句“边地多悲风”在《塘上行五解魏·武帝》中的意义
诗歌的音乐之声:解析《十二月歌》中诗句“天寒岁欲暮”的韵律之美
饮酒歌舞——相和歌辞十八
月色含江树出自哪里
剖析诗句“火不热真玉”在《反白头吟白居易》中的意义
“行复尔耳”的主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