槿

访



访





窦巩

寻道者所隐不遇(一作于鹄诗,题作访隐者不遇)

寻道者所隐不遇(一作于鹄诗,题作访隐者不遇)原文


篱外涓涓涧水流,槿花半点夕阳收。欲题名字知相访,又恐芭蕉不奈秋。

寻道者所隐不遇(一作于鹄诗,题作访隐者不遇)评点


寻道者窦巩于“篱外涓涓涧水流,槿花半点夕阳收”之际,抒发对遗世隐士的缅怀之情。他渴望题名字以寻觅志同道合之人,却忧心所写之诗恐难引起隐士的共鸣,故称“又恐芭蕉不奈秋”。诗人通过这首《寻道者所隐不遇(一作于鹄诗,题作访隐者不遇)》,以画面意象传达自己的忧思之情,以展现内心的悠远情怀,令读者肃然起敬。这首诗的笔触古拙而优雅,富有晦涩之韵味。首句“篱外涓涓涧水流,槿花半点夕阳收”,以细腻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个古朴静谧的景象。接着,“欲题名字知相访,又恐芭蕉不奈秋”,以对隐士的期待和疑虑之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限期盼。他企图通过题字,了解隐士的庐舍以求相访,但亦担心自己的诗词是否足以引起隐士的共鸣。这首诗更注重意境的营造,将读者带入了寻道者窦巩的内心世界。“吾思之乎者也兮,谁与谋之乎者也兮”,隐士大概亦有同我追求心灵之境的思想,故诗人思忖着。“若言旦暮几时去,山中隐士乐其生”,直接道出自己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之情,将读者引领至诗人身处山林中的想象。总之,窦巩此诗以古拙奇崛的笔触,借景抒情,巧妙地表现了对遗世隐士的向往与敬仰之情,通过对诗歌题字与隐士交心的憧憬,表达了自己对内心世界追求的渴望。尽管置疑寻觅之难,以及恐惧无法得到隐士赏识,却无损于诗人秉持真挚之情的坚定。这首诗以情感真挚、形象生动的表达,展示了窦巩诗人纯粹而雅致的文境,令人为之感叹,被后人推崇赏析。

寻道者所隐不遇(一作于鹄诗,题作访隐者不遇)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