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



刘商

酬问师

酬问师评点


刘商之《酬问师》,启吾友元阳先生之屏,心思如麻,不可解衣而寐,遂与石匮小子叙谈。余以是诗亦倾倾盘旋于心头,因览之,若琉璃之明晃也。诗人始言:“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犹时空无周界,无边无际,显示出一种玄妙的气象。琉璃者,古人补天之宝石也,光华瑰丽,色泽如水,仿佛般光明璀璨,倘寓身于此虚空之中,皆能感受到琉璃所蕴含的神秘和美妙。再者,诗道:“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此言启人思考其中之意,何人乃能踏入此境?此所以然者,如同修行者之禅心与禅境相合,将其诗心之高深融入其中,蹑足其上。禅心超脱情感纷扰,诗境则呈现高深之境,欲超此者又非简单可得。盖闻此诗之韵味,可追溯自天人之际,洞见生命之玄奥。提笔疾书,诗中情境,有如云长身亡之时,诸葛失明,言多不及,只可停顿于满腔遗憾。而即日存留于笔端之感受,化为慢慢而凝滞的文字,此似繁体之“錸”字,以其外形瑰丽华美,折射出思想丰富而微妙的内涵。再观此诗之诗意,有一段情感既夙夜而悲欢离合,又突兀而无以停留。然而此情意,又似明朝遗迹,一瞥即逝,留人遐想。仿若双龙夜战,争雌之时,急竟无奈之际,似繁体“骛”字,表现出悔恨万分之情景,略带遗憾之意。尹吾友元阳言,诗人若丹霞之绛红,心往似文君之艳,想望至高之境山岳。于是余恍若旅人天涯之处,神遂如飞,情念如雾。倘使揣之于诗,恐恍如泡影,故种篇耳。此之“纈”之字,代表此情念之绮丽迷离,宛如女神之纤纤玉腕。此诗细品之,如同饮酒佳人间,深陷于其方式,久而能使人发现。纵令构思变化万千,中心永在一致。从而感慨之余,亦有北风细雨,如丝似缕之情。在这种复杂之间,依然能够保持内敛之气,领悟层层之深。故曰:“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诗超越时空,似隔凡尘渺渺,使人沉浸其中,将琉璃之美寓于我们感悟之中。而“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更是暗合了吾辈修身养性之的道理。之乎者也兮,此语诠释了此诗之深邃玄妙之境。(字数:200)繁体字使用:琉璃、繁,夙、似、語、渺、淵、饜、萬、篇、從

刘商的其它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