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

骊姬墓下作(夷吾、重耳墓,隔河相去十三里)

骊姬墓下作(夷吾、重耳墓,隔河相去十三里)评点


骊姬墓下作(夷吾、重耳墓,隔河相去十三里)骊姬北原上,闭骨已千秋。浍水日东注,恶名终不流。献公恣耽惑,视子如仇雠。此事成蔓草,我来逢古丘。蛾眉山月苦,蝉鬓野云愁。欲吊二公,何处寻之乎哉?夷吾之墓,矗立于北原之上,隔河相望,距此十三里者,为骊姬之墓。千秋已过,骊姬之尸骨早已合而未有动静,静默于彼北原之上。浍水自东而流,注入其中,时至今日,却不能冲刷掉他人对骊姬的恶名。献公放纵自己的欲望,陷入迷惑之中,将骊姬视作仇敌。此种恶劣的事情如蔓延的草木一般,我来到这寂静的古丘,正对这种情况深感愤慨。蛾眉妖好的山月,像是在诉说着苦痛之声,蝉鬓上飘荡着愁云,表达着沉重的忧伤。我想要替二位公子吊悼之情,可是二公子的踪迹何处可寻?他们在何方啊?之乎者也兮,时光未能掩盖,骊姬之墓依旧沉静伫立,千秋以来,犹如昨日。浍水东流,注入其中,虽经过千百年的冲刷,却无法洗刷去骊姬的冤屈。献公放纵自己,将骊姬视如仇敌,留下了恶名难追踪。我来到这古丘,感慨万分。山上的明月,为骊姬苦痛作证,野外飘荡的愁云,映照出蝉鬓的哀怨。我怀着追思之意,想为两位公子祭奠,然而,他们下落不明,孤魂无处寻觅。之乎者也兮,我对这首诗深感钦佩。岑参以古拙优雅的文风,加入了许多繁体字,仿佛唐代《九歌》的风格,使得整首诗更加韵味盎然。通过描写骊姬的悲惨遭遇和献公的背叛,展现出人世间的冷酷和悲凉。诗中蕴含的激愤之情,使人对不义的行径深感忧虑。岑参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两位公子的怀念和悼念之情。整首诗所流露的忧伤与悲愤,引人深思,使人思考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以古拙的文风,写出了深邃的思考,使人不禁陷入冥想之境。

岑参的其它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