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词年代
    • 诗经
    • 楚辞
    • 乐府
    • 古风
    • 唐诗
    • 宋词
    • 宋诗
    • 元曲
    • 作者
  • 古籍
  •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本草类-医部

古籍分类-本草类


史部
子部
集部
诗部
儒部
易部
艺部
医部
从部
佛部
道部
别史
编年
传记
地理
纪事本末
目录
史评
野史
杂史
载记
诏令奏议
正史
政书
职官
志存记录
类书
笔记
兵家
道释
法家
农家
算法
杂论
诸子
别集
词话
话本
诗话
文评
小说
演义
总集
宝卷
谜语
笑话
词集
剧曲
诗集
楚辞
对联
汉赋
春秋
礼经
蒙学
尚书
诗经
四书
小学
修身治家
语录
乐经
五经总义
孝经
八字预测
六壬预测
六爻八卦
奇门遁甲
术数
易经
风水预测
相术其他
周易梅花
紫微斗数
草木鸟兽虫鱼
绘画
器物
书法
武术
饮馔
工艺
棋技
音乐
篆刻
综合
方药类
妇幼类
各论类
经论类
其他医学
四诊类
本草类
其他
台湾文献丛刊
杂别
白话二十四史
藏外
嘉兴藏
经藏
律藏
论藏
乾隆藏
续藏
续藏经
杂藏
道别
洞神部
洞玄部
洞真部
太平部
太玄部
续道部
正一部
太清部

本草求真 - 卷五 血剂


上编 卷五 血剂

  [上编\卷五血剂] 温血

  人身气以卫外。血以营内。有气以统血。则血始能灌溉一身。而凡目得藉血以视。耳得藉血以听。手得藉血以摄。掌得藉血以握。足得藉血以步者。靡不本其气之所运。有血以附气。则气始能升降出入。而凡伎巧能强。治节能出。水谷能腐。谋虑能断。二便能通。万事能应者。靡不本其血之所至。此有血不可无气以统。而有气不可无血以附也。第血有盛于气。则血泣而不流。故有必用温暖之药以行之。气胜于血。则血燥而不通。故有必赖清凉之药以行之。若使气血并胜。挟有积
...更多

本草求真 - 卷六 杂剂


  [上编\卷六杂剂] 杀虫

  病不外乎虚实寒热。治不越乎攻补表里。所以百病之生。靡不根于虚实寒热所致。即治亦不越乎一理以为贯通。又安有杂治杂剂之谓哉?惟是虚实异形。寒热异致。则或内滞不消而为传尸鬼疰。外结不散而为痈疽疮疡。在虫既有虚实之殊。寒热之辨。而毒亦有表里之异。升降之别。此虫之所必杀。而毒之所以必治也。至于治病用药。尤须审其气味冲和。合于人身气血。相宜为贵。若使辛苦燥烈。用不审顾。祸必旋踵。谨于杂剂之中。又将恶毒之品。另为编帙。俾人一览而知。庶于本草义蕴。或已得其过半云。又按虫之
...更多

本草求真 - 卷七 食物


  食物虽为养人之具。然亦于人脏腑有宜不宜。盖物有寒有热。犹人脏腑有阴有阳。脏阳而不得平性寒之物以为之协。则脏其益阳矣。脏阴而不得乎性热之物以为之济。则脏其益阴矣。脏有阴阳兼见之症。而不得乎不寒不热之物以为调剂。则脏其益互杂而不平矣。昔孔子观颐之象。而曰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则知食即于身有裨。而亦有乎当节之理以为之寓。矧于食物之中。尚有宜此宜彼之别。而可不为之考究于其中者乎?奈人惟知以口是甘。以腹是果。而不计乎食之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合则于人脏腑有益。而可却病卫生。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而即增病促死。此食物所以见论于方书而与药物...更多

本草求真 - 卷八 主治上


  [下编\卷八主治上] 脏腑病症主药
  绣按人生疾苦。非属外感有余。即属内伤不足。然究其要。总不越乎脏气偏胜以为致害。盖人脏气不明。药性不知。无论病症当前。宜凉宜热。根蒂全然不晓。即其药之或功或过。亦不知其奚自而起矣!考之濒湖纲目。所论脏腑虚实标本药式。其间分门别类。补母泻子。与夫补气补血。非不既详且尽。但惜尚有未清之处。如白术不言能补脾气。反云能补肝气脾血。砂仁不言能温胃气。反云能补肾气。当归不言能补心血。反云能补命门相火。泽泻不言能除膀胱湿热。反云能补心气。没药血竭不言能破肝血。反云能补肝血之
...更多

本草求真 - 卷九 主治下


  [下编\卷九主治下] 六淫病症主药

  绣按病自内成。则七情固为致病之根。病自外成。则六淫更为致病之由。凡人衣被不慎。寒暑不谨。则六淫俱能致害。而症见有肌肤灼热。身痛骨痛。并或类于内伤。而致症见体瘦骨蒸。神昏气倦。痞满不食。苟以补剂混投。则邪得补愈炽。况邪袭人肌肤。始虽及于经络。终则深入脏腑。症类异形。流派百出。非不从一体会。则病根底莫晓。是篇统论药性。既以脏腑主治诸药冠列篇首。复以六淫主治诸药并气血等药。纵横胪列。载于篇末。俾令药性通达。而无临症岐亡之弊云。

...更多

本草求真 - 卷十 总义



  药有五味张元素曰。凡药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此明五味之义。)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缓。苦主坚。咸主软。(统论五味之用。)辛能散结润燥。致津液通气。酸能收缓敛散。甘能缓急调中。苦能燥湿坚软。咸能软坚。淡能利窍。(复明五味之用。)药有阴阳阴阳之气平则无病不平则病生阴阳应象论曰。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清之清者。)浊阴走五脏。(浊之清者。)清阳实四肢。(清之浊者。)浊阴归六腑。(浊之浊者。)味浓者为阴。薄者为阴中之阳。气浓者为阳。薄者为阳中之阴。味浓则泄。(降泻。)薄则疏通。(渗利。)气薄
...更多

本草易读 - 简介


本草易读 清 汪讱庵 公元1644-1911年...更多

本草易读 - 序


  《本草》一经,撰自炎农。其种三百六十五,以象周天之数。汉末张仲景悉以《本经》撰方,治疗疾苦,其效如响。此《伤寒》、《金匮》所由称方药之祖也。自唐以降,药品日增,而性味多未研究,率皆师心自用。沿及宋、元,药益称倍,仍相谬误。即以《本经》制方,其精无如耳目所及无多,古今名实互异,地土殊产,气味异质,一时难以推测。故特即诸家增补,择其稍精详者,附诸《本经》,合为一体,兼为稍敛句法,以便诵读。其土产形状,真赝谬误,悉折衷于李氏《纲目》,如是而已。盖本草之撰,代有其作,试举其目,兼约其略。陶氏参《别录》而名医仍旧,(萧梁陶弘景增补《名医别录...更多

本草易读 - 例



  一、昔唐慎微撰《证类》,悉收古今验方附入,《纲目》因之增广数倍。第收括太繁,未经详择,优劣并载,不无包荒。兹于千万方中,加意去取。凡险危峻猛、赝伪邪僻之品,用之而意有畏难者,并弃如遗。所有精详真实、轻淡简便之剂,试之而效如应响者,悉收入录。更于诸家大剂,选其尤切实者,与所带试奇效大小诸方,随附每味之下,则庶几因症查方,任意驱使,可无畏缩忐虚之虑。

  二、医家本草不读,则药性不明;即偶读矣,或旋忘之,虽读如无读,而仍药性不明;药性不明,于病之寒热
...更多

本草易读 - 脉法总括


  肺心∶浮脉主表,浮紧伤寒,浮缓伤风,浮数风热,浮芤失血,(边有中空为芤)。浮洪主火,浮濡阴虚,浮滑痰热,浮弦痰饮,浮散危候,浮革劳极,(浮如鼓皮为革)。浮大内虚,多在右关。肾肝∶沉脉主里,沉紧内痛,沉弦伏饮,沉数内热,沉实热甚,沉迟内寒,沉滑宿食,沉细湿寒,沉弱气郁,沉牢固冷,沉伏霍乱。脾脏∶迟脉主脏,迟浮表虚,迟沉里寒。有力为痛,无力寒虚。迟缓沉实,阳盛之端。迟细难涩,(涩脉)。阴衰可见。一息三至,脉现三关。心腑∶数脉主腑,有力为热,无力为疮,细数为劳,滑数痰火。数止为促,阳盛之候,一息六至,数脉不谬。胆肝∶弦脉主饮,弦数为热,...更多
上一页212223242526272829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张元干
清·李冠仙
清·陆应旸
元魏·月婆首那
宋·余允文
元·郭居敬
释念常
明·方以智
清·彭希
李宗吾
清·潘荣陛
宋·吴子良
清·杭辛斋
唐·王方庆
汉·魏伯阳
陈天华
凤美古诗文网
www.666scly.com
京ICP备2022028497号
Copyright @凤美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