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词年代
    • 诗经
    • 楚辞
    • 乐府
    • 古风
    • 唐诗
    • 宋词
    • 宋诗
    • 元曲
    • 作者
  • 古籍
  • 百科
首页 > 古籍 > 经论类-医部

古籍分类-经论类


史部
子部
集部
诗部
儒部
易部
艺部
医部
从部
佛部
道部
别史
编年
传记
地理
纪事本末
目录
史评
野史
杂史
载记
诏令奏议
正史
政书
职官
志存记录
类书
笔记
兵家
道释
法家
农家
算法
杂论
诸子
别集
词话
话本
诗话
文评
小说
演义
总集
宝卷
谜语
笑话
词集
剧曲
诗集
楚辞
对联
汉赋
春秋
礼经
蒙学
尚书
诗经
四书
小学
修身治家
语录
乐经
五经总义
孝经
八字预测
六壬预测
六爻八卦
奇门遁甲
术数
易经
风水预测
相术其他
周易梅花
紫微斗数
草木鸟兽虫鱼
绘画
器物
书法
武术
饮馔
工艺
棋技
音乐
篆刻
综合
方药类
妇幼类
各论类
经论类
其他医学
四诊类
本草类
其他
台湾文献丛刊
杂别
白话二十四史
藏外
嘉兴藏
经藏
律藏
论藏
乾隆藏
续藏
续藏经
杂藏
道别
洞神部
洞玄部
洞真部
太平部
太玄部
续道部
正一部
太清部

伤寒论辩证广注 - 卷之十四


  [卷之十四] 辩风池风府期门等穴针刺法

  (并附图。此系仲景原文)资生经云。凡治伤寒。惟阴证可灸。余皆当针。阴证者。中寒也。其余伤寒。皆热病之类。热病宜刺。刺者。以针泄其热也。前篇用烧针。是反助其热。因而致逆。针用火烧。针犹灸也。大抵灸者。补多而泻少。针者。泻多而补少。

  明乎针灸之道。则治病其庶几乎。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此条太阳病。当是
...更多

伤寒论辑义 - 简介


  伤寒论辑义 日本人·丹波元珍著

  《伤寒论辑义》,伤寒著作。《聿修堂医学丛书》之一。七卷。日本·丹波元简撰于1801年。作者采辑从成元己以下数十家的注释加以折衷归纳,并结合个人心得,逐条阐析《伤寒论》原文。其原文则依宋·高保衡、林忆校订本。作者发挥其语言文字学功底,考核比较精详;方解部分除选注诠释外,并参考古今方书增补了一些效方,对读者颇有启发。现存日刻本,《皇汉医学丛书》本等。1949年后有排印本。
...更多

伤寒论辑义 - 序


序

  许叔微曰。读仲景论。不能博通诸医书。以发明其隐奥。专守一书。吾未见能也。余蚤奉家庭之训。读伤寒论。间从一二耆宿。有所承受。然既无超卓之才。何有创辟之识。因循苟且。粗领会崖略。以为临证处方之资。忽忽二十余年矣。唯癖嗜聚书。以所入之赢。颇多储蓄。如伤寒一科。殆至四十余家。以事务倥偬。不克颛心于抽绎。仅供一时披寻耳。会丙辰秋。为人讲斯书。因顾世为仲景书者。或谓伤寒论。只当于原文中。

  字栉句比。参证互明。以求其归趣。别开心眼。后世注家。迂腐之谈。无
...更多

伤寒论辑义 - 凡例


  ——伤寒论有二本。一为宋本。系宋治平中高保衡等校定。一为金成无己注解本。而金匮玉函经。亦是伤寒论之别本。同体而异名者。盖从唐以前传之。大抵与千金翼所援同。(外台。柴胡加芒硝汤方后。引玉函经。
  方与今本符。)脉经外台秘要所引。互有少异同。方有执以降诸家注本。尽原成本。(案成本。今收医统正脉中。而又有汪济川王执中张遂辰等校本。余家所藏。独为元版。盖系聊摄之旧本。)而又有小小异同者。盖各家以意所改。非敢有别本而订之。方氏所谓蜀本。程氏所谓古本。未知何代所刊。特可疑耳。今行宋板。明赵开美所翻雕。虽非原
...更多

伤寒论辑义 - 卷一


  [卷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方〕太阳者。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荣卫。所以为受病之始也。难经曰。浮。脉在肉上行也。滑氏曰。

  脉在肉上行。主表也。表即皮肤荣卫丽焉。故脉见尺寸俱浮。知为病在太阳之诊也。项。颈后也。强痛者。皮肤荣卫。一有感受。经络随感而应。邪正争扰也。恶寒者。该风而言也。风寒初袭表。而郁于表。故不胜复被风寒外迕。而畏恶之。及其过表而
...更多

伤寒论辑义 - 卷二


  [卷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无汗。外台。作反汗不出四字。风下。可发汗篇。

  及玉函。外台。有者字。)〔方〕无汗者。以起自伤寒。故汗不出。乃上编有汗之反对。风寒之辨别也。恶风。乃恶寒之互文。风寒皆通恶。而不偏有无也。〔魏〕其辨风寒。亦重有汗无汗。亦不以畏恶风寒多少为准。畏恶风寒。不过兼言互言。以参酌之云耳。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外台。作四两)
...更多

伤寒论辑义 - 卷三


  [卷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脏结。答曰。

  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玉函。作其脉寸口浮。关上自沉。时时下利云云。作时小便不利。阳脉浮。关上细沉而紧。张锡驹本。胎。作苔。)〔汪〕此言结胸病状与脏结。虽相似而各别。夫结胸脏结。何以云太阳病。以二者皆太阳病误下所致也。

...更多

伤寒论辑义 - 卷四


  [卷四]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原注】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躁烦实。大便难。是也。(玉函。

  二少阳字。并作微阳。无烦实字。云。脾约。一作脾结。千金翼同。柯氏删此条。○案玉函。无烦实二字。似甚允当。)〔鉴〕阳明可下之证。不止于胃家实也。其纲有三。故又设问答。以明之也。太阳之邪。乘胃燥热。传入阳明。谓之太阳阳明。不更衣无所苦。
...更多

伤寒论辑义 - 卷五


  [卷五]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结硬。玉函。作痞坚。

  脉经。千金翼。不下下。有下之二字。无自利二字。及若下之必四字。)〔程〕腹满而吐。食不下。则满为寒胀。吐与食不下。总为寒格也。阳邪亦有下利。然乍微乍甚。而痛随利减。今下利益甚。时腹自痛。则肠虚而寒益留中也。虽曰邪之在脏。实由胃中阳乏。以致阴邪用事。升降失职。故有此下之则胸中结硬。不顶上文吐利来。直接上太阴之为病句。
...更多

伤寒论辑义 - 卷六


  [卷六]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玉函。食则上。有甚者二字。利不止。作不肯止。脉经。千金翼。并同。无食则之食。)〔程〕厥阴者。两阴交尽。阴之极也。极则逆。逆固厥。其病多自下而上。所以厥阴受寒。则雷龙之火。

  逆而上奔。撞心而动心火。心火受触。则上焦俱扰。是以消渴。而心烦疼。胃虚而不能食也。食则吐蛔。则胃中自冷可知。以此句结前证。见为厥阴自病之寒。非传热也。且以
...更多
上一页5678910111213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叶霖
唐·复礼
清·天谷老人
明·陈建
林洛
清·天谷老人
春秋鲁·曾参
清·孙岳颁
(东汉)班固
马致远
清·王懋竑
(宋)王钦若
陈述
(清)周凱
汉·刘向
唐·皇甫枚
凤美古诗文网
www.666scly.com
京ICP备2022028497号
Copyright @凤美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