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词年代
    • 诗经
    • 楚辞
    • 乐府
    • 古风
    • 唐诗
    • 宋词
    • 宋诗
    • 元曲
    • 作者
  • 古籍
  •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妇幼类-医部

古籍分类-妇幼类


史部
子部
集部
诗部
儒部
易部
艺部
医部
从部
佛部
道部
别史
编年
传记
地理
纪事本末
目录
史评
野史
杂史
载记
诏令奏议
正史
政书
职官
志存记录
类书
笔记
兵家
道释
法家
农家
算法
杂论
诸子
别集
词话
话本
诗话
文评
小说
演义
总集
宝卷
谜语
笑话
词集
剧曲
诗集
楚辞
对联
汉赋
春秋
礼经
蒙学
尚书
诗经
四书
小学
修身治家
语录
乐经
五经总义
孝经
八字预测
六壬预测
六爻八卦
奇门遁甲
术数
易经
风水预测
相术其他
周易梅花
紫微斗数
草木鸟兽虫鱼
绘画
器物
书法
武术
饮馔
工艺
棋技
音乐
篆刻
综合
方药类
妇幼类
各论类
经论类
其他医学
四诊类
本草类
其他
台湾文献丛刊
杂别
白话二十四史
藏外
嘉兴藏
经藏
律藏
论藏
乾隆藏
续藏
续藏经
杂藏
道别
洞神部
洞玄部
洞真部
太平部
太玄部
续道部
正一部
太清部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卷二


  [卷二] 五气论

  儿自胎孕以至生成。皆禀五行而分五脏。故自五气以生五态。而各不同。圣济经言。五行孕秀有异宜。

  五态委保有殊气。冲和均赋。体性潜异者。盖母气胎育。有盛衰之虚实。故其子生也。有刚柔之勇怯。又经云。

  心气虚而语晚。肝气微而行迟。脾气弱而肉瘠。肾气怯而解颅。如此之类。悉皆是矣。然五脏之气。禀受殊异。

  其于怯弱者。圣人亦有方药以
...更多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卷三


  [卷三] 变蒸论
  小儿在母腹中。胎化十月而生。则皮肤筋骨腑脏气血虽已全具。而未充备。故有变蒸者。是长神智。坚骨脉也。变者易也。蒸者热也。每经一次之后。则儿骨脉气血稍强。精神性情特异。是以圣济经言。婴孺始生。有变蒸者。以体具未充。精神未壮。尚资阴阳之气。水火之济。甄陶以成。非道之自然。以变为常者哉。故儿自生。

  每三十二日一次者。以人两手十指。每指三节。共骨三十段。又两掌骨。共三十二段。足亦如之。以应之也。太仓公曰。气入内支长机骨于十变者。乃是也。
...更多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卷四


  [卷四\惊痫论] 欲发搐
  小儿惊痫者。世俗之总名。须分轻重也,轻者但身热面赤。睡眠不安。悸惕上窜。不发摇者。此名惊也。重者上视身强。手足拳。发搐者。此名痫也。其发搐之病,最为重大。必有因渐。亦有将发之候。以明之也。养小儿之家。若能辨之。求治于未发之前。不惟易愈。又不至于危殆。今集欲发搐候下项。

  目上视喜惕者。欲发搐也。身热项强。常汗出者。欲发搐也。手足喜振掉者。欲发搐也。摇头弄舌者。欲发搐也。喜欠目直面青者。欲发搐也。潮热或壮热不歇者。欲发搐也
...更多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卷五


  [卷五\惊痫方治] 治惊欲发搐方
  定心膏

  治诸热。安心神。截惊痫欲发。

  生葛根(取汁半合,如无生者干葛细锉,水浸一宿,慢火熬取汁)竹沥(半合,根据法旋取)大麻仁(一分三味,同研)绿豆粉(一两别研)朱砂(半两,研飞)牛黄(一钱,研)麝香(一钱,研)上同和如稀粥。更入少绿豆粉。相拌得所。石臼中杵三二百下成膏。丸鸡头子大。

  每服一丸。煎人参汤化下。量大
...更多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卷六


  [卷六\惊痫别论] 惊痫切牙

  小儿惊痫发搐。有切牙不休。及未发、发过时亦常切牙者。予在行朝。有李统制一子。病证如是。遂请众医询治。有言是惊入于肾者。此乃乔岳汉东王先生歌中睡里切牙惊入肾之句。其意谓牙为骨。骨入肾。故以言之。

  此常流无据语也。古书无有。亦无惊入肾之理。果用药无验。今详校其证。特为明之。乃足阳明之病也。足阳明为胃之经。起鼻交额。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过颐后。出大迎。循颊车。且发搐为风。风属木。胃属土
...更多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卷七


  [卷七] 伤寒论

  经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热病。有温病。有中湿。有伤寒。其所苦各不同。此五者配入五气。随四时为病。故春风夏热秋湿冬寒中温。而伤寒则居一焉。(其细论在伤寒类证集中)其四时之病。皆谓之伤寒者。乃总概之名也。内热病者。乃盛暑之时。炎热之气中人为病也。又名曰中。湿病者。乃雨露霜雾。烟岚水渍。湿气中人为病也。小儿无此二病。谓小儿不治家事。未有办。早卧晚起,不致冲冒故也。外伤风伤寒温病。小儿有此三病。谓严寒厉风温气,无所不至。小儿肌肉脆软。气血柔弱。易为伤之故也。是三病者
...更多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卷八


  [卷八] 疮疹论
  疮疹之候。古今皆云大率与伤寒相似。然亦有小异也。其初觉之时。头痛体重。面赤气粗。壮热多睡。惊悸呵欠。顿闷咳嗽。呕逆嚏喷。此皆同也。其疮疹者。不恶寒而恶热。面色与四肢俱赤。眼睛黄。手足厥。唇红。

  耳尖冷。kt骨冷。小便赤。大便秘。其脉三部皆洪数绝大不定。是其候也。此小异耳。伤寒者宜发散解之。疮疹者宜温平处方,惟不可妄发妄下。又不可令受风冷。其疮疹乃儿在母胎中之时。食母血秽。滋养儿五脏之气。至生下以后。其毒不拘何时。须当出矣。惟年
...更多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卷九


  [卷九] 吐泻论(附)

  小儿吐泻者,皆由脾胃虚弱。乳哺不调。风寒暑湿。邪干于正之所致也。其证不一。今条叙之。

  吐逆自生下便吐者。此是儿初生之时。拭掠口中秽血不尽。因咽入喉故也。

  吐逆胸膈满闷气急者。此因儿啼哭未定。气息未匀。乳母忽遽以乳饲之。儿气尚逆。乳不得下。停滞于胸膈之间。因更饮乳。前后相沓。气不宣通。故气逆而乳随出之为吐也。宜调其气而止吐。古书亦曰。大哭之后食乳者。多成吐泻也。
...更多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卷十


  [卷十\吐泻方治] 治吐方

  木瓜丸

  治自生下便有吐证。此因初生时。拭掠口中秽液不尽所致。

  干木瓜末麝香腻粉木香末槟榔末(各一字)上研匀。面糊和丸。粟米大每服一二丸。甘草水下。无时服。

  塌气丸

  治啼哭未定。便令食乳。气逆停滞。心胸满闷。气急吐逆。

...更多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卷十一


  [卷十一] 八痢论

  小儿气血怯嫩。脏腑软弱。因触冒风寒。饮食冷热。以邪干正。致脾胃不和。凝滞停积。蕴毒结作。或水谷不聚。或脓血纯杂。变而为痢。其候有八。一曰水谷痢。谓便下粪稀。薄而不聚。快痢出易。水谷不化也。然虽是泻便时。亦觉里急后重。故为痢也。二曰冷痢。调便下纯白脓也。三曰热痢。谓便下纯赤血也。四曰滞痢。

  谓便下脓血相杂也。五曰积痢。谓有积伤为痢,浸久或瘥而复发也。六曰疳痢。谓患疳瘠而下痢也。七曰蛊痢。

...更多
上一页34567891011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前蜀·杜光庭
(清)蒲松龄
杜纲
(明)王守仁撰
(晉)葛洪
宋·浦江吴氏
宋·沈作喆
(西汉)扬雄
明·蔡德清
唐·成伯屿
清·顾嗣立
清·田文镜
崔瑗
(魏)杨衒之,周祖谟 校
清·史梦兰
明·赵宜真
凤美古诗文网
www.666scly.com
京ICP备2022028497号
Copyright @凤美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