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词年代
    • 诗经
    • 楚辞
    • 乐府
    • 古风
    • 唐诗
    • 宋词
    • 宋诗
    • 元曲
    • 作者
  • 古籍
  •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各论类-医部

古籍分类-各论类


史部
子部
集部
诗部
儒部
易部
艺部
医部
从部
佛部
道部
别史
编年
传记
地理
纪事本末
目录
史评
野史
杂史
载记
诏令奏议
正史
政书
职官
志存记录
类书
笔记
兵家
道释
法家
农家
算法
杂论
诸子
别集
词话
话本
诗话
文评
小说
演义
总集
宝卷
谜语
笑话
词集
剧曲
诗集
楚辞
对联
汉赋
春秋
礼经
蒙学
尚书
诗经
四书
小学
修身治家
语录
乐经
五经总义
孝经
八字预测
六壬预测
六爻八卦
奇门遁甲
术数
易经
风水预测
相术其他
周易梅花
紫微斗数
草木鸟兽虫鱼
绘画
器物
书法
武术
饮馔
工艺
棋技
音乐
篆刻
综合
方药类
妇幼类
各论类
经论类
其他医学
四诊类
本草类
其他
台湾文献丛刊
杂别
白话二十四史
藏外
嘉兴藏
经藏
律藏
论藏
乾隆藏
续藏
续藏经
杂藏
道别
洞神部
洞玄部
洞真部
太平部
太玄部
续道部
正一部
太清部

医学源流论 - 卷上·病症不同论


  凡病之总者,谓之病。而一病必有数症,如太阳伤风,是病也;其恶风身热自汗头痛,是症也。合之而成其为太阳病,此乃太阳病之症也。若太阳病,而又兼泄泻不寐心烦痞闷,则又为太阳病之兼症矣。如疟病也,往来寒热呕吐畏风口苦,是症也。合之而成为疟,此乃疟之本症也。若疟而兼头痛胀满嗽逆便闭,则又为疟疾之兼症矣。若疟而又下痢数十行,则又不得谓之兼症,谓之兼病。盖疟为一病,痢又为一病,而二病又各有本症,各有兼症,不可胜举。以此类推,则病之与症,其分并何啻千万?不可不求其端而分其绪也。而治之法,或当合治,或当分治,或当先治,或当后治,或当专治,或当不治。...更多

医学源流论 - 卷上·病同因别论


  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如同一身热也,有风有寒有痰有食,有阴虚火升,有郁怒忧思,劳怯虫疰,此谓之因。知其因,则不得专以寒凉治热病矣。盖热同而所以致热者不同,则药亦迥异。凡病之因不同,而治各别者尽然,则一病而治法多端矣。而病又非止一症,必有兼症焉。如身热而腹痛,则腹痛又为一症。而腹痛之因又复不同,有与身热相合者,有与身热各别者。如感寒而身热,其腹亦因寒而痛,此相合者也;如身热为寒,其腹痛又为伤食,则各别者也。又必审其食为何食,则以何药消之。其立方之法,必切中二者之病源,而后定方,则一药而两病俱安矣。若不问其本病之何因,...更多

医学源流论 - 卷上·亡阴亡阳论


  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血属阴,是汗多乃亡阴也。故止汗之法,必用凉心敛肺之药何也?心主血,汗为心之液,故当清心火。汗必从皮毛出,肺主皮毛,故又当敛肺气,此正治也。惟汗出太甚,则阴气上竭,而肾中龙雷之火随水而上。若以寒凉折之,其火愈炽。惟用大剂参附,佐以咸降之品,如童便、牡蛎之类,冷饮一〔木宛〕,直达下焦,引其真阳下降,则龙雷之火反乎其位,而汗随止。此与亡阴之汗,真大相悬绝。故亡阴亡阳,其治法截然,而转机在顷刻。当阳气之未动也,以阴药止汗,及阳气之既动也,以阳药止汗。而龙骨牡蛎、黄耆、五味收涩之药,则两方皆可随宜用之。医者能于...更多

医学源流论 - 卷上·病有不愈不死虽愈必死论


  能愈病之非难,知病之必愈必不愈为难。夫人之得病,非皆死症也。庸医治之,非必皆与病相反也。外感内伤,皆有现症,约略治之,自能向愈,况病情轻者,虽不服药亦能渐痊,即病势危迫,医者苟无大误,邪气渐退,亦自能向安,故愈病非医者之能事也。惟不论轻重之疾,一见即能决其死生难易,百无一失,此则学问之极功,而非浅尝者所能知也。夫病轻而预知其愈,病重而预知其死,此犹为易知者。惟病象甚轻,而能决其必死,病势甚重,而能断其必生,乃为难耳。更有病已愈而不久必死者。盖邪气虽去,而其人之元气与病俱亡,一时虽若粗安,真气不可复续。如两虎相角,其一虽胜,而力已脱...更多

医学源流论 - 卷上·卒死论


  天下卒死之人甚多,其故不一。内中可救者,十之七八,不可救者,仅十之二三,惟一时不得良医,故皆枉死耳。夫人内外无病,饮食行动如常,而忽然死者,其脏腑经络本无受病之处,卒然感犯外邪,如恶风秽气鬼邪毒厉等物。闭塞气道,一时不能转动,则大气阻绝。昏闷迷惑,久而不通,则气愈聚愈塞,如系绳于颈,气绝则死矣。若医者能知其所犯何故,以法治之,通其气,驱其邪,则立愈矣。又有痰涎壅盛,阻遏气道而卒死者,通气降痰则苏,所谓痰厥之类是也。以前诸项,良医皆能治之,惟脏绝之症则不治。其人或劳心思虑,或酒食不节,或房欲过度,或恼怒不常,五脏之内,精竭神衰。惟一...更多

医学源流论 - 卷上·病有鬼神论


  人之受邪也,必有受之之处,有以召之,则应者斯至矣。夫人精神完固,则外邪不敢犯,惟其所以御之之具有亏,则侮之者斯集。凡疾病有为鬼神所凭者,其愚鲁者,以为鬼神实能祸人;其明理者,以为病情如此,必无鬼神,二者皆非也。夫鬼神,犹风寒暑湿之邪耳。卫气虚则受寒,荣气虚则受热,神气虚则受鬼。盖人之神属阳,阳衰则鬼凭之,《内经》有五脏之病,则现五色之鬼。《难经》云:脱阳者见鬼。故经穴中有鬼床、鬼室等穴。此诸穴者,皆赖神气以充塞之。若神气有亏,则鬼神得而凭之,犹之风寒之能伤人也。故治寒者壮其阳,治热者养其阴,治鬼者充其神而已。其或有因痰因思因惊者,...更多

医学源流论 - 卷上·肾虚非阴症论


  今之医者,以其人房劳之后,或遗精之后,感冒觉寒而发热者,谓之阴症。病者遇此,亦自谓之阴症。不问其现症何如,总用参、术、附、桂、干姜、地黄等温热峻补之药。此可称绝倒者也。夫所谓阴症者,寒邪中于三阴经也。房后感风,岂风寒心中肾经?即使中之,亦不过散少阴之风寒,如伤寒论中少阴发热,仍用麻黄、细辛发表而已。岂有用辛热温补之法耶?若用温补,则补其风寒于肾中矣。况阴虚之人而感风寒,亦必由太阳入,仍属阳邪,其热必甚,兼以燥闷烦渴。尤宜清热散邪,岂可反用热药?若果直中三阴,则断无壮热之理。必有恶寒、倦卧、厥冷、喜热等症,方可用温散,然亦终无用滋补...更多

医学源流论 - 卷上·吐血不死咳嗽必死论


  今之医者,谓吐血为虚劳之病,此大谬也。夫吐血有数种,大概咳者成劳,不咳者不成劳。间有吐时偶咳者,当其吐血之时,狼狈颇甚,吐止即痊,皆不成劳何也?其吐血一止,则周身无病,饮食如故,而精神生矣。即使亡血之后,或阴虚内热,或筋骨疼痛,皆可服药而痊。若咳嗽则血止而病仍在,日嗽夜嗽,痰壅气升,多则三年,少则一年而死矣。盖咳嗽不止,则肾中之元气震荡不宁,肺为肾之母,母病则子亦病故也。又肺为五脏之华盖,经云:谷气入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是则脏腑皆取精于肺,肺病则不能输精于脏腑,一年而脏腑皆枯,三年而脏腑竭矣。故咳嗽...更多

医学源流论 - 卷上·胎产论


  妇科之最重者二端,堕胎与难产耳。世之治堕胎者,往往纯用滋补;治难产者,往往专于攻下,二者皆非也。盖半产之故非一端,由于虚滑者,十之一二;由于内热者,十之八九。盖胎惟赖血以养,故得胎之后,经事不行者,因冲任之血皆为胎所吸,无余血下行也。苟血或不足,则胎枯竭而下堕矣。其血所以不足之故,皆由内热火盛,阳旺而阴亏也。故古人养胎之方,专以黄芩为主。又血之生,必由于脾胃。经云:荣卫之道,纳谷为宝。故又以白术佐之。乃世之人专以参耆补气,熟地滞胃。气旺则火盛,胃湿则不运,生化之源衰,而血益少矣。至于产育之事,乃天地化育之常,本无危险之理,险者千不...更多

医学源流论 - 卷上·病有不必服药论


  天下之病,竟有不宜服药者,如黄疸之类是也。黄疸之症,仲景原有煎方,然轻者用之俱效,而重者俱不效何也?盖疸之重者,其胁中有囊以裹黄水,其囊并无出路。药衹在囊外,不入囊中,所服之药,非补邪即伤正,故反有害。若轻病则囊尚未成,服药有效。至囊成之后,则百无一效。必须用轻透之方,或破其囊,或消其水。另有秘方传授,非泛然煎丸之所能治也。痰饮之病亦有囊,常药亦不能愈。外此如吐血久痞等疾,得药之益者甚少,受药误者甚多。如无至稳必效之方,不过以身试药,则宁以不服药为中医矣。...更多
上一页91011121314151617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杨云峰
唐·李恕
元·陈准
张神峰
清·杭辛斋
清·李方学
(晋)常璩,任乃强校注
元·陈少微
(明)马文升
清·李鹏年
(唐)徐坚
清·朱彝尊
李之仪
(明)张应俞 著
宋·叶廷圭
(清)徐时栋
凤美古诗文网
www.666scly.com
京ICP备2022028497号
Copyright @凤美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