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词年代
    • 诗经
    • 楚辞
    • 乐府
    • 古风
    • 唐诗
    • 宋词
    • 宋诗
    • 元曲
    • 作者
  • 古籍
  •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各论类-医部

古籍分类-各论类


史部
子部
集部
诗部
儒部
易部
艺部
医部
从部
佛部
道部
别史
编年
传记
地理
纪事本末
目录
史评
野史
杂史
载记
诏令奏议
正史
政书
职官
志存记录
类书
笔记
兵家
道释
法家
农家
算法
杂论
诸子
别集
词话
话本
诗话
文评
小说
演义
总集
宝卷
谜语
笑话
词集
剧曲
诗集
楚辞
对联
汉赋
春秋
礼经
蒙学
尚书
诗经
四书
小学
修身治家
语录
乐经
五经总义
孝经
八字预测
六壬预测
六爻八卦
奇门遁甲
术数
易经
风水预测
相术其他
周易梅花
紫微斗数
草木鸟兽虫鱼
绘画
器物
书法
武术
饮馔
工艺
棋技
音乐
篆刻
综合
方药类
妇幼类
各论类
经论类
其他医学
四诊类
本草类
其他
台湾文献丛刊
杂别
白话二十四史
藏外
嘉兴藏
经藏
律藏
论藏
乾隆藏
续藏
续藏经
杂藏
道别
洞神部
洞玄部
洞真部
太平部
太玄部
续道部
正一部
太清部

医学源流论 - 卷上·方药离合论


  方之与药,似合而实离也。得天地之气,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以变易血气以除疾病,此药之力也。然草木之性,与人殊体,入人肠胃何以能如人之所欲,以致其效?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或用以专攻,或用以兼治,或相辅者,或相反者,或相用者,或相制者。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操纵之法,有大权焉,此方之妙也。若夫按病用药,药虽切中,而立方无法,谓之有药无方,或守一方以治病。方虽良善,而其药有一二味与病不相关者,谓之有方无药。譬之作书之法,用笔已工,而配合颠倒,与夫字形俱备,而点画不成者,皆不得谓之能书。故善医者,分观之,而无药...更多

医学源流论 - 卷上·古方加减论


  古人制方之义,微妙精详,不可思议。盖其审察病情,辨别经络,参考药性,斟酌轻重,其于所治之病,不爽毫发。故不必有奇品异术,而沉痼艰险之疾,投之辄有神效,此汉以前之方也。但生民之疾病不可胜穷,若必每病制一方,是曷有尽期乎?故古人即有加减之法。其病大端相同,而所现之症或不同,则不必更立一方。即于是方之内,因其现症之异而为之加减。如伤寒论中治太阳病用桂枝汤,若见项背强者,则用桂枝加葛根汤;喘者则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白芍汤;更恶寒者,去白芍加附子汤,此犹以药为加减者也。若桂枝麻黄各半汤,则以两方为加减矣。若发奔豚者,用...更多

医学源流论 - 卷上·方剂古今论


  后世之方,已不知几亿万矣,此皆不足以名方者。昔者圣人之制方也,推药理之本原,识药性之专能,察气味之从逆,审脏腑之好恶,合君臣之配耦,而又探索病源,推求经络。其思远,其义精,味不过三四,而其用变化不穷。圣人之智,真与天地同体,非人之心思所能及也。上古至今,千圣相传,无敢失坠。至张仲景先生,复申明用法,设为问难,注明主治之症。其伤寒论金匮要略,集千圣之大成,以承先而启后,万世不能出其范围,此谓之古方与《内经》并垂不朽。其前后名家,如仓公、扁鹊、华陀、孙思邈诸人,各有师承,而渊源又与仲景微别,然犹自成一家,但不能与灵素本草一线相传为宗枝...更多

医学源流论 - 卷上·单方论


  单方者,药不过一二味,治不过一二症,而其效则甚捷。用而不中,亦能害人,即世所谓海上方者是也。其原起于本草,盖古之圣人,辨药物之性,则必着其功用,如逐风、逐寒、解毒、定痛之类。凡人所患之症止一二端,则以一药治之,药专则力厚,自有奇效。若病兼数症,则必合数药而成方。至后世药品日增,单方日多,有效有不效矣。若夫内外之感,其中自有传变之道,虚实之殊,久暂之别,深浅之分,及夫人性各殊,天时各异,此非守经达权者不能治。若皆以单方治之,则药性专而无制,偏而不醇,有利必有害。故医者不可以此尝试,此经方之所以为贵也,然参考以广识见,且为急救之备,或...更多

医学源流论 - 卷上·禁方论


  天地有好生之德,圣人有大公之心,立方以治病,使天下共知之,岂非天地圣人之至愿哉?然而方之有禁则何也?其故有二:一则惧天下之轻视夫道也。夫经方之治病,视其人学问之高下以为效验,故或用之而愈,或用之而反害,变化无定,此大公之法也。若禁方者,义有所不解,机有所莫测。其传也,往往出于奇人隐士仙佛鬼神,其遇之也甚难,则爱护之必至。若轻以授人,必生轻易之心,所以方家往往爱惜,此乃人之情也。一则恐发天地之机也。禁方之药,其制法必奇,其配合必巧,穷阴阳之柄,窥造化之机。其修合必虔诚敬慎,少犯禁忌,则药无验。若轻以示人,则气泄而用不神,此又阴阳之理...更多

医学源流论 - 卷上·古成方剂大小论


  今人以古人气体充实,故方剂分两甚重,此无稽之说也。自三代至汉晋,升斗权衡,虽有异同,以今较之,不过十分之二(余亲见汉时有六升铜量容,今之一升二合)。如桂枝汤伤寒大剂也,桂枝为药各三两,甘草二两,共八两为一剂,在今只一两八钱,又分三服,则一服不过五钱三分零。他方有药品多者,亦不过倍之而已。况古时之药,医者自备,俱用鲜者,分两以鲜者为准,干则折算。如半夏、麦冬之类,皆生大而干小,至附子野生者甚小,后人种之乃肥大,皆有确证。今然每方必十余味,每味三、四钱,则一剂重二三两矣。更有熟地用至四两一剂者,尤属可怪,古丸药如乌梅丸,每服如桐子大十...更多

医学源流论 - 卷上·药误不即死论


  古人治法,无一方不对病,无一药不对症,如是而病犹不愈,此乃病本不可愈,非医之咎也。后世医失其传,病之名亦不能知,宜其胸中毫无所主也。凡一病有一病之名,如中风总名也,其类有偏枯、痿痹、风痱、历节之殊。而诸症之中,又各有数症,各有定名,各有主方。又如水肿总名也,其类有皮水、正水、石水、风水之殊,而诸症又各有数症,各有定名,各有主方。凡病尽然,医者必能实指其何名,遵古人所主何方,加减何药,自有法度可循。乃不论何病,总以阴虚阳虚等笼统之谈概之,而试以笼统不切之药。然亦竟有愈者,或其病本轻,适欲自愈,或偶有一二对症之药,亦奏小效,皆属误治,...更多

医学源流论 - 卷上·药石性同用异论


  一药有一药之性情功效,其药能治某病,古方中用之以治某病,此显而易见者。然一药不止一方用之,他方用之亦效何也?盖药之功用不止一端,在此方则取其此长,在彼方则取其彼长,真知其功效之实,自能曲中病情而得其力。迨至后世,一药所治之病愈多,而亦效者,盖古人尚未尽知之,后人屡试而后知。所以历代本草所注药性,较之神农本经所注功用增益数倍,盖以此也。但其中有当有不当,不若神农本草字字精切耳。又同一热药,而附子之热与干姜之热,迥乎不同;同一寒药,而石膏之寒与黄连之寒,迥乎不同。一或误用,祸害立至。盖古人用药之法,并不专取其寒热温凉补泻之性也。或取其...更多

医学源流论 - 卷上·劫剂论


  世有奸医,利人之财,取效于一时,不顾人之生死者,谓之劫剂。劫剂者,以重药夺截邪气也。夫邪之中人,不能使之一时即出,必渐消渐托而后尽焉。今欲一日见效,势必用猛厉之药,与邪相争,或用峻补之药,遏抑邪气;药猛厉则邪气暂伏,而正亦伤,药峻补则正气骤发,而邪内陷。一时似乎有效,及至药力尽而邪复来,元气已大坏矣。如病者身热甚,不散其热,而以沉寒之药遏之;腹痛甚不求其因,而以香燥御之;泻痢甚不去其积,而以收敛之药塞之之类,此峻厉之法也。若邪盛而投以大剂参附,一时阳气大旺,病气必潜藏,自然神气略定。越一二日,元气与邪气相并,反助邪而肆其毒,为祸尤...更多

医学源流论 - 卷上·制药论



  制药之法,古方甚少,而最详于宋之雷〔学支〕,今世所传雷公炮炙论是也。后世制药之法,日多一日,内中亦有至无理者,固不可从,若其微妙之处,实有精义存焉。凡物气厚力大者,无有不偏,偏则有利必有害,欲取其利而去其害,则用法以制之,则药性之偏者醇矣。其制之义,又各不同,或以相反为制,或以相资为制,或以相恶为制,或以相畏为制,或以相喜为制。而制法又复不同,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此皆巧于用药之法也。古方制药无多,其立方之法,配合气性。如桂枝汤中用白芍,亦即有相制之理,故不必每药制之也。若后世好奇眩异之人,必求贵
...更多
上一页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朱锡绶
唐·欧阳询
清·邬仁卿
明·焦竤
金·邱处机
明·周履靖
清·李春芳 编次
(明)余象斗 编
宋·陈与义
(明)沈德符撰
宋·行霆
(清)张廷玉
(宋)王灼
清·沈德潜
不肖生
唐·髙仲武
凤美古诗文网
www.666scly.com
京ICP备2022028497号
Copyright @凤美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