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词年代
    • 诗经
    • 楚辞
    • 乐府
    • 古风
    • 唐诗
    • 宋词
    • 宋诗
    • 元曲
    • 作者
  • 古籍
  • 百科
首页 > 古籍 > 书法-艺部

古籍分类-书法


史部
子部
集部
诗部
儒部
易部
艺部
医部
从部
佛部
道部
别史
编年
传记
地理
纪事本末
目录
史评
野史
杂史
载记
诏令奏议
正史
政书
职官
志存记录
类书
笔记
兵家
道释
法家
农家
算法
杂论
诸子
别集
词话
话本
诗话
文评
小说
演义
总集
宝卷
谜语
笑话
词集
剧曲
诗集
楚辞
对联
汉赋
春秋
礼经
蒙学
尚书
诗经
四书
小学
修身治家
语录
乐经
五经总义
孝经
八字预测
六壬预测
六爻八卦
奇门遁甲
术数
易经
风水预测
相术其他
周易梅花
紫微斗数
草木鸟兽虫鱼
绘画
器物
书法
武术
饮馔
工艺
棋技
音乐
篆刻
综合
方药类
妇幼类
各论类
经论类
其他医学
四诊类
本草类
其他
台湾文献丛刊
杂别
白话二十四史
藏外
嘉兴藏
经藏
律藏
论藏
乾隆藏
续藏
续藏经
杂藏
道别
洞神部
洞玄部
洞真部
太平部
太玄部
续道部
正一部
太清部

书林清话 - 卷九


  ○内府刊钦定诸书

  足本礼亲王《啸亭杂录·续录》,载有本朝钦定各书一则,谨录于右云:“列圣万几之暇,乙览经史,爰命儒臣,选择简编,亲为裁定,颁行儒宫,以为士子仿模规范,实为万世之巨观也。今胪列其目于右:经部。《易经通注》四卷。(德辉谨按,《四库总目》九卷云:顺治十三年大学士傅以渐、左庶子曹本荣奉敕撰。)《日讲易经解义》十八卷。(谨按,《四库》同,云:康熙二十二年圣祖仁皇帝御定。)《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谨按,《四库》同,云:康熙五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御纂,诏大学士李光地编。)《御纂周易述义》十卷。(谨按,《
...更多

书林清话 - 卷十


  ○天禄琳琅宋元刻本之伪

  《天禄琳琅后编》所载宋版书,不如前编之可据。如卷四之《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一百三十卷,目录后印“校对宣德郎秘书省正字张耒”八分书条记,因定为元?时椠。此书不见于各家书目,宋时官刻书又无此体式,其用八分而不用真书,正以掩其诈耳。卷五之《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第四部,每板心有“绍定重刊”四字,宋版亦无此体式。且有元号无年月,即元明两监补修宋本诸史不如此含胡。盖板心四字必书估伪造,加印其上,断然可知。又《太玄经》十卷,校勘图后刻“万玉堂”三字,此为明仿宋本。卷六《孙可之集》十卷,目
...更多

书林清话 - 跋


  右书林清话十卷,大伯父吏部君所著也。伯父喜治目录版本之学,平时每得一书,即家中已有之重本,但使刻有前后,必取两本比勘。比勘之后,必有记述题跋。(启?)常手自钞辑,成《自阝园读书志》四卷。呈请伯父,将以授之梓人。适刊是书,不能兼顾,事遂中辍。是书之作,盖因宗人鞠裳讲学撰《藏书纪事诗》,唯采掇历来藏书家遗闻佚事,而于镂版缘始,与夫宋元以来官私坊刻三者派别,莫得而详。于是检讨诸家藏书目录题跋,笔而录之。于刻本之得失,钞本之异同,撮其要领,补其阙遗。推而及于宋元明官刻书前牒文校勘诸人姓名,版刻名称,或一版而转鬻数人,虽至坊估之微,如有涉于...更多

笔髓论 - 笔髓论


  (唐)虞世南 撰

  原古

  文字经艺之本,王政之始也。仓颉象山川江海之状,虫蛇鸟兽之迹,而立六书。战国政异俗殊,书文各别,秦患多门,约为八体。后复讹谬,凡五易焉。然并不述用笔之妙,及乎蔡邕张索之辈,钟繇王卫之流,皆造意精微,自悟其旨也。

  辨应

  心为君,妙用无穷,故为君也。手为辅,承命竭股肱之用,故为臣也。力为任使,纤毫不挠,尺丈有馀故也。管为将帅,处运用之道,执生死之权,虚心纳物,守节藏锋故也。毫为士卒,随管任使,迹不拘滞故也。字为
...更多

文笔要诀 - 文笔要诀


  属事比辞,皆有次第;每事至科分之别,必立言以间之,然后义势可得相承,文体因而伦贯也。新进之徒,或有未悟,聊复商略,以类别之云尔。

  观夫,惟夫,原夫,若夫,窃惟,窃闻,闻夫,惟昔,昔者,盖夫,自昔,惟。

  右并发端置辞,泛叙事物也。谓若陈造化物象,上古风迹,及开廓大纲、叙况事理,随所作状,量取用之。大凡观夫、惟夫、原夫、若夫、窃闻、闻夫、窃惟等语,可施之大文,余则通用。其表启等,亦宜以臣闻及称名为首,各见本法。

  至如,至乃,至其,于是,是则,斯则,此乃,诚乃
...更多

孙过庭书谱及其释文 - 孙过庭书谱及其释文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zhi)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今译:关于古代以来,善长书法的人,在汉、魏时期,有钟繇(you)和张芝的卓绝书艺,在晋代末期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墨品精妙。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法,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不值得观赏。
...更多

书论 - 书论


八 诀 如高峰之坠石。
似长空之初月。
若干里之阵云。
如万岁之枯藤。
劲松倒折,落挂石崖。
如万钧之弩发。
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
一波常三过笔。
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虚拳直腕,指齐掌空,意在笔前,文向思后。分间
布白,勿令偏侧。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随其大小。不可头轻尾重,无令左短右长
...更多

书法论 - 书法论


引言

我国自来法书与名画并称,千百年来,人无异议,法书是艺术的一种,已有定评,本文不更论列。本文所论述的只有三端:一.笔法,二.笔势,三.笔意。

一向无论是书家的法书,或者是一般群众所写的字,都是使用毛笔的。自使用铅笔和钢笔以后,有人便发生了这样的看法,用毛笔写字,实在不如用铅笔和钢笔来得方便,尤其是自来水笔通行了,毛笔不久一定会被人们废弃掉的;凡是关于用毛笔的一切讲究,自然都是用不着的,不消说是多余的事,也是一桩极其不合时宜的事。这样看法对吗?就日常应用来说是对的,但是也只对了一半,他们
...更多

书断 - 书断


  书断列传第一: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汲冢书、李斯、萧何、蔡邕、崔援、张芝、张昶、刘德升、师且官、梁鹄、左伯、胡昭、钟繇、钟会、韦诞。
  古文:按古文者,黄帝史仓颉所造也。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孝经》、《援神契》云:奎主文章,仓颉仿象是也。
  大篆:按大篆者,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也。或曰柱下史始变古文,或同或异,谓之为篆,篆者传也,体其物理,施之无穷。甄鄷定六书,三曰篆书。《八体书法》一曰:大篆。又《汉书艺文
...更多

法书要录-六卷全 - 法书要录-六卷全


序彦远家传法书名画,自高祖河东公收藏珍秘,河东公书迹俊异,尤能大书。本传云:“不因师法,而天姿雄劲。”(定州《北岳碑》为好事所传。)曾祖魏国公少禀师训,妙合钟、张,尺牍尤为合作。大父高平公幼学元常,自镇蒲陕,迹类子敬。及处台司,乃同逸少。书体三变,为时所称。金帛散施之外,悉购图书。古来名迹,存于箧笥。元和十三年,宪宗累访珍迹,当时不敢缄藏,遂皆进献。长庆初,又于豳州散失。传家所有,十无一二。先君尚书少耽墨妙,备尽楷模。彦远自幼至长,习熟知见,竟不能学一字。夙夜自责,然而收藏鉴识,有一日之长。因采掇自古论书凡百篇,勒为十卷,名曰《法书要...更多
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战国魏·李悝
宋·谢枋得
清·钱峻
(东汉)辛氏撰
明·朱鼎臣
晋·陈延之
(元)费著
(唐)岑参著
(清)如莲居士
祝允明
清·程畹
宋·包拯
明·张源
(汉)氾胜之
(清)杨景淐
(明)沈德符
凤美古诗文网
www.666scly.com
京ICP备2022028497号
Copyright @凤美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