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词年代
    • 诗经
    • 楚辞
    • 乐府
    • 古风
    • 唐诗
    • 宋词
    • 宋诗
    • 元曲
    • 作者
  • 古籍
  •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志存记录-史部

古籍分类-志存记录


史部
子部
集部
诗部
儒部
易部
艺部
医部
从部
佛部
道部
别史
编年
传记
地理
纪事本末
目录
史评
野史
杂史
载记
诏令奏议
正史
政书
职官
志存记录
类书
笔记
兵家
道释
法家
农家
算法
杂论
诸子
别集
词话
话本
诗话
文评
小说
演义
总集
宝卷
谜语
笑话
词集
剧曲
诗集
楚辞
对联
汉赋
春秋
礼经
蒙学
尚书
诗经
四书
小学
修身治家
语录
乐经
五经总义
孝经
八字预测
六壬预测
六爻八卦
奇门遁甲
术数
易经
风水预测
相术其他
周易梅花
紫微斗数
草木鸟兽虫鱼
绘画
器物
书法
武术
饮馔
工艺
棋技
音乐
篆刻
综合
方药类
妇幼类
各论类
经论类
其他医学
四诊类
本草类
其他
台湾文献丛刊
杂别
白话二十四史
藏外
嘉兴藏
经藏
律藏
论藏
乾隆藏
续藏
续藏经
杂藏
道别
洞神部
洞玄部
洞真部
太平部
太玄部
续道部
正一部
太清部

陶庵梦忆 - 瑞草溪亭


  瑞草溪亭为龙山支麓,高与屋等。燕客相其下有奇石,身执蔓臿,为匠石先,发掘之。见土葢土,见石甃石,去三丈许,始与基平,乃就其上建屋。屋今日成,明日拆,后日又成,再后日又拆,凡十七变而溪亭始出。盖此地无溪也,而溪之,溪之不足,又潴之、壑之,一日鸠工数千指,索性池之,索性阔一亩,索性深八尺。无水,挑水贮之,中留一石如案,回潴浮峦,颇亦有致。燕客以山石新开,意不苍古,乃用马粪涂之,使长苔藓,苔藓不得即出,又呼画工以石青石绿皴之。一日左右视,谓此石案焉可无天目松数棵盘郁其上,遂以重价购天目松五六棵,凿石种之。石不受锸,石崩裂,不石不树,亦不...更多

陶庵梦忆 - 琅嬛福地


  陶庵梦有夙因,常梦至一石厂,峥窅岩岪,前有急湍洄溪,水落如雪,松石奇古,杂以名花。梦坐其中,童子进茗果,积书满架,开卷视之,多蝌蚪、鸟迹、霹雳篆文,梦中读之,似能通其棘涩。闲居无事,夜辄梦之,醒后伫思,欲得一胜地仿佛为之。郊外有一小山,石骨棱砺,上多筠篁,偃伏园内。余欲造厂,堂东西向,前后轩之,后磥一石坪,植黄山松数棵,奇石峡之。堂前树娑罗二,资其清樾。左附虚室,坐对山麓,磴磴齿齿,划裂如试剑,匾曰“一丘”。右踞厂阁三间,前临大沼,秋水明瑟,深柳读书,匾曰“一壑”。  缘山以北,精舍小房,绌屈蜿蜒,有古木,有层崖,有小涧,有幽篁,...更多

扬州画舫录 - 扬州画舫录


“扬州书舫录”这部书,是作者李斗家居扬州期间,根据“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积三十多年的时间陆续写成的,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诸如扬州的城市区划、运河沿革、工艺、商业、园林、古迹、风格、戏曲以及文人轶事等各方面的情况,都有记载;有些记载还相当详细具体。这对了解和研究我国十七、八世纪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提供了颇有价值的资料。
==============================================================================

《扬州画舫录》十八卷,仪征李
...更多

扬州画舫录 - 袁枚序


   昔洛阳有“名园”之记,东京有“梦粱”之录,皆所以润色升平,标举名胜也。然而宋室偏安,人物凋攰,不足以美盛德之形容。本朝运际中天,万象隆富,而扬州一郡,又为风尚华离之所;虽誃台丙舍,皆作十洲云麓观,由来久矣。记四十年前,余游平山,从天宁门外拕舟而行。长河如绳,阔不过三丈许,旁少亭台。不过匽潴细流,草树卉歙而已。自辛未岁天子南巡,官吏因商民子来之意,赋工属役,增荣饰观,奓而张之。水则洋洋然回渊九折矣;山则峨峨然隥约横斜矣;树则焚槎发等,桃梅铺纷矣;苑落则鳞罗布列,閛然阴闭而霅然阳开矣。猗欤休哉!其壮观异彩,顾、陆所不能画,班、扬所不...更多

扬州画舫录 - 阮元序


   《扬州画舫录》十八卷,仪征李公艾塘所著也。扬州府治在江淮间,土沃风淳,会达殷振,翠华六巡,恩泽稠叠。士日以文,民日以富。艾塘于是综蜀冈、平山堂诸名胜,园亭寺观、风土人物,仿《水经注》之例,分其地而载之:以上方寺至长春桥为“草河录””;以便益门为“新城北录”:以北门为“旧城北录”;以南问为“城南录”;小东门为“小秦淮录”;分虹桥外为虹桥上、下、东、西四录;分莲花桥外为“同东录”、“同西录”、“蜀冈录”,共十六卷;别纪“工段营造录”、“肪扁录”二卷。凡郡县志及江光禄应庚《平山堂[揽胜]志》、程太史梦星《平山堂小志》。赵转运之壁《平山...更多

扬州画舫录 - 画舫录


   扬州自春秋末吴王夫差开筑邗城以来,已有二千五百年历史。隋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江、淮、河、海四大水系,使扬州成为南北水路交通枢纽。至唐为全盛时期,时有“扬一益二”之称。其后屡遭兵燹,兴兴废废,但均衰而复兴。明清间为两淮盐运漕运中心,万商云集,号称东南一大都会。康熙乾隆南巡时多次临幸,客观上催化了扬州的城市建设和经济文化发展。乾隆年间商业经济下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便利的交通,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四方名士汇集扬州。在海通和铁路兴筑前,扬州既是东南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艺术中心。《扬州画舫录》则是这一繁荣时期的现实记录,它是一部由当代人记叙当...更多

扬州画舫录 - 自序


  扬州自郡志、邑志外,又有汪光禄应庚《平山堂揽胜志》、程太史梦星《平山堂小志》、赵转运之璧《平山堂图志》,言之详矣。江都汪明经中尝慨志书考古未精,于是撰《广陵通典》,于土地之沿革及历代人物典礼,言之详矣。后之作者莫能或之先也,惟专考古事,略于近世,则以体裁有如是耳。

  斗幼失学,疏于经史,而好游山水,尝三至粤西,七游闽浙,一往楚豫,两上京师。退而家居,则时泛舟湖上,往来诸工段间,阅历既熟,于是一小巷一厕居无不详悉。又尝以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上之贤士大夫流风余韵,下之琐细猥亵之事,诙谐俚俗之谈,皆登而记之。自甲
...更多

扬州画舫录 - 卷一


  ◎草河录上   扬州御道自北桥始。乾隆辛未、丁丑、壬午、乙酉、庚子、甲辰,上六巡江、浙,江南总督恭纪典章,泐之成书,谨名《南巡盛典》。内载向导统领努三、兆惠奏自直隶厂登舟,过淮安府,阅看高邮东地南关、车络坝等处河道堤工,拢扬州平山堂,渡扬子江至金山,三百七十七里,分为八站,此江北地也。又自崇家湾,三里腰铺,九里竹林寺,四里昭关坝,七里邵伯镇,三里六闸,二里金湾坝,一里金湾新滚坝,二里西湾坝,六里凤皇桥,七里壁虎桥,三里湾头闸,由北桥七里香阜寺御道,旱路八里天宁寺行宫,计程六十二里,此扬州水程一站也。《盛典》载御制诗云:“清晨解缆发...更多

扬州画舫录 - 卷二


  ◎草河录下

  “临水红霞”即桃花庵,在长春桥西。野树成林,溪毛碍桨,茅屋三四间在松楸中,其旁厝屋鳞次,植桃树数百株,半藏于丹楼翠阁,倏隐倏见。前有屿,上结茅亭,额曰“螺亭”。亭南有板桥接入穆如亭。亭北砌石为阶,坊表插天,额曰“临水红霞”。折南为桃花庵,大门三楹,门内大殿三楹,殿后飞霞楼三楹,楼左为见悟堂,堂后小楼又三楹,为僧舍,庵之檀越柴宾臣延江宁僧道存居之。

  楼右小廊开圆门,门外穿太湖石入厅事,复三楹,额曰“千树红霞”,庵中呼之为红霞厅。迤东曲廊数折,两亭浮水,小桥通之。再东曰桐
...更多

扬州画舫录 - 卷三


  ◎新城北录上

  便益门在新城东北,创于嘉靖丙辰。以倭变,用副使何城、举人杨守诚之议,都御史陈儒、御史吴百朋、崔楝、知府吴桂芳、石茂华,先后任其事。城外护城河本名市河,知府吴秀所浚,初引官河水注其中,历久内河高于官河,仍于官河口筑堤以蓄内河之水。堤外为官河,堤内有吊桥,为便益门,渡游船皆集于是。右岸有都天庙、三清院、闻角庵,左依东城下,?屋茆檐,桑柘鸡犬,皆极萧疏冲淡之致。

  都天庙在大仪乡砖道上,道旁荒冢如弈。草深没踝,路灯如萤,连贯不绝。有如来石塔,八棱,刻佛像,以镇鬼也。  三
...更多
上一页505152535455565758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唐芸洲
(宋)司马光 主编
明·顾起纶
宋·吴快
明·蒋平阶
宋·洪兴祖
清·吴衡照
清·高上池
清·包三述
明·诸圣邻
明·张太素
宋·方逢辰
(清)诵清堂主人
明·梅鼎祚
五代·李光玄
王世贞
凤美古诗文网
www.666scly.com
京ICP备2022028497号
Copyright @凤美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