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词年代
    • 诗经
    • 楚辞
    • 乐府
    • 古风
    • 唐诗
    • 宋词
    • 宋诗
    • 元曲
    • 作者
  • 古籍
  •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本草类-医部

古籍分类-本草类


史部
子部
集部
诗部
儒部
易部
艺部
医部
从部
佛部
道部
别史
编年
传记
地理
纪事本末
目录
史评
野史
杂史
载记
诏令奏议
正史
政书
职官
志存记录
类书
笔记
兵家
道释
法家
农家
算法
杂论
诸子
别集
词话
话本
诗话
文评
小说
演义
总集
宝卷
谜语
笑话
词集
剧曲
诗集
楚辞
对联
汉赋
春秋
礼经
蒙学
尚书
诗经
四书
小学
修身治家
语录
乐经
五经总义
孝经
八字预测
六壬预测
六爻八卦
奇门遁甲
术数
易经
风水预测
相术其他
周易梅花
紫微斗数
草木鸟兽虫鱼
绘画
器物
书法
武术
饮馔
工艺
棋技
音乐
篆刻
综合
方药类
妇幼类
各论类
经论类
其他医学
四诊类
本草类
其他
台湾文献丛刊
杂别
白话二十四史
藏外
嘉兴藏
经藏
律藏
论藏
乾隆藏
续藏
续藏经
杂藏
道别
洞神部
洞玄部
洞真部
太平部
太玄部
续道部
正一部
太清部

本草撮要 - 本草撮要


  本草撮要 清 陈其瑞

  序一

  陈君蕙亭。吾浙振奇士也。居乡试文本不得志。乃去而以末秩试吏于吴中。仍落落寡所合。自少尝读黄帝书。能尽百药之性。以之疗人病辄效。意不欲私其能也。需次多暇。乃辑为本草撮要一书。将传诸世。俾人人知药之所以中于病者。第不违其性。举一世可无疾痛 痒之患。官不足以济世。而托之医。其愿宏。其术精矣。余今年秋。始以吴中长吏之招。来襄理学堂事。君稔之 过访。袖出其书 余。余懵于医。愿读其书。百药之情状洞若观火。

  弥爽心目。因 然有感于吾学堂之生
...更多

本草择要纲目 - 本草择要纲目


  本草择要纲目 清 蒋介繁

  序一

  余少不敏。制举子业外。惟殚精竭虑。酷嗜素问本草诸书。桑梓间。遂谬以伯休相许。

  及谢帖括。从事韬钤。卯辰之役。联获隽游于京师。益以壶中术。稍见知于当世王公大人及缙绅先生。未几。授真卫守军输钱谷。暇问疾求诊者累累填塞卫舍。余之道信于人与弗信于人。

  观其来者可知其处者也。然余用是益滋惧矣。毋论水火寒热之貌似而实非。强弱攻补之毫厘而千里。即如寒热平温之四性。一物也。而根梢异用。一苗也。而生熟殊施。一制也而
...更多

本草征要 - 本草征要


  本草征要 明 李中梓

  序言

  李中梓(字仕材)先生,系明末江南医学教育家。籍贯松江府南汇县。生于万历十五年丁亥(先生精于医,复精于文,临症经验甚丰。授徒众多,其中颇有杰出者,如马元仪、尤生州等皆是传其法乳者。

  李氏生平,著作甚丰,均着眼于培养后进与临症切用。且文辞绮丽,使深于医者与初学之士,两皆适用。当其中年,曾草《颐生微论》,自视犹觉不足,乃改写为《删补颐生微论》,其中谈药之作,多编为韵语。崇祯十年(1637)又重着《医宗必读》十卷。鉴于学医者必先有文学
...更多

本草便读 - 本草便读


  本草便读 清 张秉成

  吴序

  人有恒言曰。用药如用兵。以药之不可轻用也。然苟用得其当。又未尝不应手取效。药到病除。是操何术以致哉。则曰非读本草不为功。顾读本草之难也。神农本草经尚已。然其中词旨奥衍。义蕴宏深。往往皓首穷年。每苦未能得其要领。后世着本草者杂出。人自为说。

  学人既无所适从。且累牍连篇。虽有聪颖之儒。亦苦记诵之匪易。于此欲求一善本本草。使人人得而读之。且读之无不人人称便者。盖戛戛乎其难之。今年冬月。吴君静甫以张君兆嘉先生所着本草便读见示。并嘱为弁
...更多

本草纲目 -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在这部书中,李时珍指出了许多药物的真正效用,如常山可治疟疾,延胡索能够止痛。他还举了日常生活中容易中毒的例子,象锡做盛器,因有毒素能溶解在酒中,久而久之,会使饮酒的人慢性中毒。他在写作中
...更多

本草纲目 - 本草纲目·草部(上)


甘草
释名 亦名蜜甘、蜜草、美草、 草、灵通、国老。
气味 (根)甘、平、无毒。
主治
1、伤寒咽痛(少阴症)。用甘草二两,蜜水灸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一天服两次。此方名“甘草汤”。
2、肺热喉痛(有灸热)。用炒甘草二两、桔梗(淘米水浸一夜)一两,加入阿胶半斤。每服五钱,水煎服。
3、肺痿(头昏眩,吐涎沫,小便频数,但不咳嗽)。用灸甘草四两、炮干姜二两,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几次服。此方名“甘草干姜汤”。
4、肺痿久嗽(恶寒发烧,骨节不适,
...更多

本草纲目 - 本草纲目·草部(中)


豆蔻
释名 草豆蔻、漏蔻、草果。
气味 (仁)辛、涩、温、无毒。
主治
1、心腹胀满,气短。用豆蔻一两,去皮,研细。每服半钱,木瓜生姜汤调下。
2、胃弱呕逆不食。用豆蔻仁二枚、高良姜半两,加水一碗合煮,去渣取汁,再以生姜汁半合倒入,和面粉做成面片,在羊肉汤中煮熟,空腹吃下。
3、霍乱烦渴。用豆蔻、黄连各一钱半,乌豆五十粒,生姜三片,水煎服。
4、虚疟自汗不止。用豆蔻一枚,面裹煨熟。连面研细,加平胃散二钱,水煎服。
5、瘴疟(热少寒多,或单过
...更多

本草纲目 - 本草纲目·草部(下)



蒺藜

释名 名茨、旁通、屈人、止行、休羽、升推。

气味 (子)苦、温、无毒。(白蒺藜:甘、温、无毒)。

主治

1、腰脊痛。用蒺藜子捣成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胡豆大,每服二丸,

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2、通身浮肿。有杜蒺藜每日煎汤洗。

3、大便风秘。用蒺藜子(炒)一两、猪牙皂荚(去皮、酥炙)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盐茶汤送下。

4、月经
...更多

本草纲目 - 本草纲目·金石部


银释名亦名白金、鋈。气味银屑,辛、平、有毒;生银,辛、寒、无毒。主治1、妊妇腰痛。用银一两、水三升,煎成二升服之。2、胎动欲坠。用银五两、根二两、清酒一碗、水一大碗,煎成一碗,湿服。3、风牙疼痛。用文银一两,烧红渍入一碗烧酒中,趁热漱口。4、口鼻疳蚀,穿唇透颊。用银屑一两,放入三升水中,在铜器内煎成一升,一天洗三、四次。5、身面赤痣。常用银块揩擦发热,慢慢自行消退。自然铜释名亦或石髓铅。气味辛、平、无毒。主治1、心气痛。用自然铜,先经火煅(即烧红),然后醋淬(即蘸醋酒上去,令红消热退),淬后又煅,反复九次,最后研为细末。每次取一小提撮...更多

本草纲目 - 本草纲目·木部


柏
释名 侧柏。
气味 柏实:甘、平、无毒。
柏叶:苦、微温、无毒。
主治
柏实:
1、平肝润肾。延年壮神。用柏实晒干,去壳,研末。每服二钱,温酒送下。一天服三次。又方:加松子仁等分,以松脂和丸服。又方:加菊花等分, 以蜜和丸服。又方: 用柏子仁二斤,研为末, 泡酒中成膏,加枣肉三斤,白蜜、白术末、地黄末各一斤,捣匀做成丸子,如弹子大。每嚼一丸,一日三服。
2、老人便秘。用柏子仁、松子仁、大麻仁,等分同研,加蜜、蜡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饭前
...更多
上一页44454647484950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晋)郭义恭
(南朝梁)沈约
明·焦竑
(明)余邵鱼 冯梦龙(清)蔡元放 等
(东汉)辛氏撰
清·陈炼
牛僧孺
清·周安士
司马光
(宋)孟元老
宋·蔡襄
汉·孔鲋
(明)钟惺
隋·苏玄朗
杨无咎
清·评花馆主
凤美古诗文网
www.666scly.com
京ICP备2022028497号
Copyright @凤美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