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词年代
    • 诗经
    • 楚辞
    • 乐府
    • 古风
    • 唐诗
    • 宋词
    • 宋诗
    • 元曲
    • 作者
  • 古籍
  •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方药类-医部

古籍分类-方药类


史部
子部
集部
诗部
儒部
易部
艺部
医部
从部
佛部
道部
别史
编年
传记
地理
纪事本末
目录
史评
野史
杂史
载记
诏令奏议
正史
政书
职官
志存记录
类书
笔记
兵家
道释
法家
农家
算法
杂论
诸子
别集
词话
话本
诗话
文评
小说
演义
总集
宝卷
谜语
笑话
词集
剧曲
诗集
楚辞
对联
汉赋
春秋
礼经
蒙学
尚书
诗经
四书
小学
修身治家
语录
乐经
五经总义
孝经
八字预测
六壬预测
六爻八卦
奇门遁甲
术数
易经
风水预测
相术其他
周易梅花
紫微斗数
草木鸟兽虫鱼
绘画
器物
书法
武术
饮馔
工艺
棋技
音乐
篆刻
综合
方药类
妇幼类
各论类
经论类
其他医学
四诊类
本草类
其他
台湾文献丛刊
杂别
白话二十四史
藏外
嘉兴藏
经藏
律藏
论藏
乾隆藏
续藏
续藏经
杂藏
道别
洞神部
洞玄部
洞真部
太平部
太玄部
续道部
正一部
太清部

博济方 - 卷三


  [卷三] 目疾

  目者五脏六腑之精华,宗脉之所聚,肝脏外候也,脏腑虚实,风邪痰热所乘,风传于肝,上冲于目,故为病多矣。若血气充实,则瞻视分明,若营卫虚损,则目多昏暗,风冷则泪出劳热则赤涩,如久不愈往往变为大病,其脏主血,足厥阴是其经也。

  [卷三\目疾] 防风散治风毒眼,暴赤眼。

  菊花防风甘草威灵仙黄连牛蒡子(各三分上杵为末,每服一钱,风眼,葱汤下,赤目,新汲水调下,日可二服。
...更多

博济方 - 卷四


  [卷四] 胎产

  大凡妇人怀孕,当入月即当豫备所须,及合用汤药,仍知逐月吉凶方向,免临时忽遽,以至不周,如产妇但腹痛而未腰疼者,即未产候也。凡生产有坐产卧产,各须平正其身,不得稍有伛曲,即令儿生失道,如未是其时,切不可上草太早,及强kt气用力,冲击于儿,以或分卧醋凡在一七日内,唯频服童便醇酒各半盏,煎令沸,放温服,日五七剂,及食白淡粥,二七日,食淡膂肉,三七日,渐食滋味,一月内,菜实、生冷、恚怒、嗔愁,并皆不可,稍染微,即成大病,一百日内,气血未和,勿恃平宁,便为无事,往往自恣,
...更多

博济方 - 卷五


  [卷五] 疮科
  痈疽者,五脏六腑不和所生也,五脏主里,气行经络而沉,六腑主外,气行经络而浮,若喜怒不常,饮食不节,阴阳不调,冷热相干,则脏腑气虚,气虚则腠理开疏,寒邪客于经脉之间,为寒所折,则营卫稽留于脉,营者血也,卫者气也,血营得寒则涩而不行,卫气从之,与寒邪相搏,故壅遏不通,气者阳也,阳气蕴积则生热,寒热不散,故积聚成痈疽也。痈之状,毒瓦斯浮浅,皮薄以泽,疽之证,皮浓似牛领之皮,毒瓦斯深也,久则热胜于寒,热气淳盛蓄积,故伤肉而败肌,肉坏则化为脓血,痈患属表,骨髓不枯,易为治疗,疽患属脏,伤
...更多

华佗神方 - 简介


  华佗神方 汉·华佗 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华佗神方》亦名《华佗神医秘传》,原题“古代真本”,“汉。谯县华佗元化撰、唐·华原孙思邈编集”,本书是根据中华民国十二年、古书保存会藏版、上海大陆图书公司排版的“海内真本”《华佗神医秘传》整理点校。 全书共二十二卷,涉及到病理、诊断、临症、炼药、养性服饵以及内科、外科、妇科、产科、儿科、耳科、鼻科、眼科、齿科、喉科、皮肤科、伤科、结毒科、急救科、治奇症、兽医科等各种常见病症的证治与方药,并有经验秘方,累计1103方。其用药简便廉
...更多

华佗神方 - 序


  孙序
  原夫玄黄肇剖,天地攸分,万汇毕陈,人类始出。吾人含生负气,孑身于高浓之间,寒暑乘其外,阴阳薄其中,彼其疾病夭折,不得其正命而死者,奚堪胜数。自神农尝百草而知物性,轩辕询岐伯而着《灵枢》、《素问》,是由《本草》、《内经》之学,始灿然大备。其后春秋战国时,有和缓扁鹊之徒,汉代有淳于意、郭玉之辈,皆挟方术,以治人疾病。或以生气决生死;或以针灸起沉。史策所载,班班可考。惟皆传其轶事,而不获睹其方书,读者憾焉。仲景氏生于有汉桓灵之间,会当大疫,乃始有《伤寒论》暨《金匮》玉函之作,惟专重方药
...更多

华佗神方 - 卷一 华佗论病理神方


  [卷一] 一○○一·论人法与天地
  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否。天地有四时五行,寒暄动静。其变也,喜为雨,怒为风,结为霜,张为虹;人体有四肢五脏,呼吸寤寐,精气流散,行为营,张为气,发为声,阳施于形,阴慎于精,天地之同也。失其守则蒸热发,否而寒生,结作瘿瘤,陷作痈疽,盛而为喘,减而为枯,彰于面部,见于肢体,天地通塞,一如此矣。故五纬盈亏,星辰差忒,日月交蚀,彗孛飞走,天地之灾怪也;寒暄不时,天地之蒸否也;土起石立,天地之痈疽也;暴风疾雨,天地之喘乏也
...更多

华佗神方 - 卷二 华佗临症神方


  [卷二·华佗临症神方] 二○○一·华佗治头痛身热要诀

  表外实,下内实,忌∶世治外实,多用表剂。表则外虚,风寒得入,而病加剧。世治内实,多用下剂,下则内虚,肠胃气促,而肢不畅。华先生治府吏倪寻头痛身热,则下之,以其外实也。治李延头痛身热,则汗之,以其内实也。盖得外实忌表,内实忌下之秘也。又按内实则湿火上冲,犹地气之郁,正待四散也;外实则积垢中留,犹山间之水,正待下行也。其患头痛身热同,而治法异者,虽得之仙秘,实本天地之道也。余屡试之,果屡见效。(孙思邈注)

...更多

华佗神方 - 卷三 华佗神方秘方


  [卷三] 三○○一·华佗麻沸散神方
  专治病患腹中症结或成龟蛇鸟兽之类,各药不效,必须割破小腹,将前物取出。或脑内生虫,必须劈开头脑,将虫取出,则头风自去。服此能令人麻醉,忽忽不知人事,任人劈破,不知羊踯躅三钱茉莉花根一钱当归一两菖蒲三分水煎服一碗。

  [卷三] 三○○二·华佗琼酥散神方

  本剂专为痈疽疮疡施用刀圭时,服之能令人不痛。

  蟾酥一钱半夏六分
...更多

华佗神方 - 卷四 华佗内科神方


  [卷四] 四○○一·华佗治伤寒初起神方
  伤寒始得一日,在皮当摩膏,火炙即愈。若不解者,至二日在肤可法针,服解肌散发汗,汗出即愈。若不解者,至三日在肌,复发汗则愈。若不解者,止勿复发汗也。至四日在胸,宜服藜芦丸,微吐则愈。若更困,藜芦丸不能吐者,服小豆瓜蒂散,吐之则愈。视病尚未醒者,复一法针之。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则可下也。又伤寒初起时,用柴胡、白芍、茯苓、甘草、桂枝、麻黄各一钱、当归二钱,陈皮五分,水煎服极效。

  [卷四] 四○○二·华佗治伤
...更多

华佗神方 - 卷五 华佗外科神方


  [卷五] 五○○一·华佗治阳症痈疽神方
  凡阳症痈疽,发生时必突起分余,其色红肿发光,疼痛呼号,苦在五日之内,犹可内散。

  方用∶金银花四两蒲公英二两生甘草二两当归二两天花粉五钱水煎服,一剂即消,二剂痊愈。

  若未服败毒之散,已在五日以外,致成脓奔溃。必用金刀,去其口边之腐肉,使内毒之气不藏。刀长凡三寸,宽约三分,两面之锋俱利,勘定患部,横直刀画,成十字形,以末药敷于膏药之上,粘贴即能止痛。三日之内,
...更多
上一页545556575859606162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法云
唐·李绛
(東漢)應劭,王利器 校注
清·怀远
清·区金策
清·赵濂
(清)赵吉士
(漢)司馬遷 著
元·马泽
清·张起南
周天游 辑注
战国·荀况
(元)郑元祐撰
徐养浩
清·纪昀
老子
凤美古诗文网
www.666scly.com
京ICP备2022028497号
Copyright @凤美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