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词年代
    • 诗经
    • 楚辞
    • 乐府
    • 古风
    • 唐诗
    • 宋词
    • 宋诗
    • 元曲
    • 作者
  • 古籍
  •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方药类-医部

古籍分类-方药类


史部
子部
集部
诗部
儒部
易部
艺部
医部
从部
佛部
道部
别史
编年
传记
地理
纪事本末
目录
史评
野史
杂史
载记
诏令奏议
正史
政书
职官
志存记录
类书
笔记
兵家
道释
法家
农家
算法
杂论
诸子
别集
词话
话本
诗话
文评
小说
演义
总集
宝卷
谜语
笑话
词集
剧曲
诗集
楚辞
对联
汉赋
春秋
礼经
蒙学
尚书
诗经
四书
小学
修身治家
语录
乐经
五经总义
孝经
八字预测
六壬预测
六爻八卦
奇门遁甲
术数
易经
风水预测
相术其他
周易梅花
紫微斗数
草木鸟兽虫鱼
绘画
器物
书法
武术
饮馔
工艺
棋技
音乐
篆刻
综合
方药类
妇幼类
各论类
经论类
其他医学
四诊类
本草类
其他
台湾文献丛刊
杂别
白话二十四史
藏外
嘉兴藏
经藏
律藏
论藏
乾隆藏
续藏
续藏经
杂藏
道别
洞神部
洞玄部
洞真部
太平部
太玄部
续道部
正一部
太清部

医心方 - 卷第二十九


  [卷第二十九] 调食第一
  《黄帝养身经》云∶食不饥乏、先衣不寒之前,其半日不食者,则肠胃虚,谷气衰;一日不食者,则肠胃虚劳,谷气少;二日不食者,则肠胃虚弱,精气不足;三日不食者,则肠胃虚燥,心悸气紊,耳鸣;四日不食者,则肠胃虚燥,津液竭,六腑枯;五日不食者,则肠胃大虚,三焦燥五脏枯;六日不食者,则肠胃虚变,内外变乱,意魂疾;七日不食者,则肠胃大虚竭,谷神去,眸子定然而命终矣。陈延之《短剧方》云∶食饮养小至长,甚难逆忤致变甚逆,岂可不慎。《养生要集》云∶频川陈纪万云∶百病横生,年命横夭,多由饮食
...更多

医心方 - 卷第三十


卷第三十

  [卷第三十] 五谷部第一
  《太素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埤注云∶五谷为养生之主也,五果助谷之资,五畜益谷之资;五菜埤谷之资也。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此谷畜果菜等二十物莫乃是咨五行五性之味、脏腑血气之本也。充虚接气莫大于兹,奉性养生,可斯须离也。胡麻《本草》云∶味甘平无毒,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坚筋骨,金创止痛及伤寒温疟,大吐后虚热羸困。久服轻身不老,明目耐饥,延年。以
...更多

医心方 - 跋


  (半井氏藏有《医心方》二部,一为卷子本,盖是永观中丹波康赖所撰进原本,而间以他本补缀之,卷末有女医博士光成跋。一为粘叶本,即临写卷子本者。而卷子本之蚀叵读者可据以补完也。惜此本乙卯冬罹池鱼之灾,独卷子本官有雕刻之举得以全然存于今日,殆亦非偶然。但粘叶本卷末记撰进岁月及康赖猝日寿数是他书所不载,唯此可据以征信,则真为可贵重。故今影刻二跋以示同好云。安政丁巳重五福山源立之。)是书校刊未全,不幸会(臣琰)先人谢世。未及,(臣佶)先人亦复相继见背。不肖等恸哭之余,窃恐是刻之迁延不果,无以报二先人于地下。既而,不肖等承乏忝袭先职,乃孤陋不自...更多

全生指迷方 - 简介


  全生指迷方 宋 王贶 公元960-1279年

  内容简介:《全生指迷方》,医方著作。又名《济世全生指迷方》。三卷。宋·王贶撰于12世纪初。明代以后原书失传。今本四卷,系编《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辑出后改编而成者。卷一为诊脉法;卷二-四为寒证、热证、风湿、疟疾、痹证、劳伤等20种内科病及若干妇科疾病的医论和方剂,内容以选方为主,并有围绕方剂主治所作的论述以阐析病因、证候。现有清末刻本、石印本多种丛书本。1949年后有《宋人医方三种》排印本。
...更多

全生指迷方 - 序


原序

  余昔任左史,遇疾濒死,考城王贶子亨,为察众工之用药而余以生,因以其所着《全生方》一编遗予,藏之未暇读也。继掌外制,一日得异疾,谋诸医未决,子亨笑曰∶毋恐,此我书所有也,视某章,病当某药。如方,信宿而疾良已,于是奇之。归居淮南,去王城国偶有病,只讯于书。谪三巴,迁百粤,去医益远,又本以归余。余以为之表其端曰∶此直而邃,曲而通,部居彪列,而脉络潜流,形色昭彰,而对治要妙。知方者读之,智思横不知者,犹可按图而愈疾。真卫生之奇宝,济物之良术也。至理不烦,至语不费。余非者,而于此乎取之。子亨当
...更多

全生指迷方 - 卷一


  [卷一] 脉论
  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是以有五脏六腑,四肢十二经,三百六十五穴,以象五运六气,四时十二月周天之度。阴阳变化,与天地同流。乖其气,逆其理,则阴阳交错,腑脏偏毗,脉行迟速,荣卫失度,百病从生。非脉无以探赜索隐。所谓脉者,乃天真之元气,有生之精神。精神去干,脉理乃绝。故上古圣人,体性鉴形,剖别脏腑,详辨经络,会通内外,各着其情,气穴所发,各有名。善诊脉者,静意视义,观其变于冥冥之中,以神合神,悠然独悟,口弗能言。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分部。视喘息,听音声,而知病所生。所谓
...更多

全生指迷方 - 卷二


  [卷二] 寒证

  论曰∶若其人洒淅恶寒,但欲浓衣近光,隐隐头重时痛,鼻窒塞,浊涕如脓,咳嗽,动辄汗出或无汗,甚则战栗,此由寒中于外,或由饮冷伤肺胃,内外合邪,留而不去,谓之感寒。寒从外至者,两手寸口脉俱紧,或但见于右寸。寒从内起者,其脉迟小。无汗者,小青龙汤主之。小汗者,温肺汤主之。小青龙汤五味子细辛(去苗)干姜半夏(汤洗七遍)甘草(炙,各一两)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大盏,姜三片,枣一个,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温肺汤(方缺)若阴寒积冷,心腹大痛,呕逆恶心,手足厥冷,心胸不快,腰
...更多

全生指迷方 - 卷三


  [卷三] 诸积
  论曰∶若腹中成形作块,按之不移,推之不动,动辄微喘,令人寒热,腹中时痛,渐渐羸瘦,久不治之,多变成水虚劳,亦由忧思惊恐寒热得之。阴阳痞滞,气结成形,其脉结涩谓之积气,万安丸主之。万安丸大戟(炒)甘遂(炒)牵牛(炒)五灵脂(各半两)芫花(炒,一分)胆矾(一钱,研)细墨(烧,一蝥(二十个,去头去翅)上为细末,白面糊为丸,如绿豆大。生姜橘皮汤下一粒,日二服,病去六七分即住服。史氏《指南方》有续随子、郁李仁、信砒各一分,无延胡索、巴豆。袁当时《大方》有砒一分,无斑蝥、芫青、巴豆。若左胁
...更多

全生指迷方 - 卷四


  [卷四] 咳嗽
  论曰∶古书有咳而无嗽,后人以咳嗽兼言之者,盖其声响亮。不因痰涎而发,谓之咳痰涎上下随声而发,谓之嗽,如水之漱荡,能漱其气也。诸咳之原,其来虽各不同,其气至于肺而后发。若非其时感邪而发咳者,固因脏气虚弱,抑或五行之气,内相克制。病作治,无使传注,不即治之,传注他脏,遂至不起。然有因寒者,因风者,因热者。风寒从至,热则从内起。风寒则诸经自受其邪,热则脏腑熏蒸,乘而为病,风则散之,寒则温之热则调之、泻之。因风者恶风,出风中则咳甚;因寒者,遇寒则剧;因热者,得热则发。因外感风寒,不即治
...更多

仁术便览 - 简介


  仁术便览 明 张洁 公元1368-1644年

  《仁术便览》,方书名。四卷。明·张浩撰。刊于1585年。本书收选明代以前的临床各科验方分类编辑而成。内容包括中风、厥病、痛风、中寒等94类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妇,儿等科。有论有方,所论大致中肯,选方大都切于实用。末附炮制药法。现存明刊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更多
上一页737475767778798081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后魏·瞿昙般若流支
(宋)王禹偁
明·邵宝
宋·潜说友
明·王九思
(明)王廷相
张岱
(宋)释觉范
元·陆辅之
明·刘侗
明·朱明镐
曹操
宋·昙摩蜜多
清·柳华阴
宋·朱端章
宋·陈翥
凤美古诗文网
www.666scly.com
京ICP备2022028497号
Copyright @凤美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