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词年代
    • 诗经
    • 楚辞
    • 乐府
    • 古风
    • 唐诗
    • 宋词
    • 宋诗
    • 元曲
    • 作者
  • 古籍
  •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方药类-医部

古籍分类-方药类


史部
子部
集部
诗部
儒部
易部
艺部
医部
从部
佛部
道部
别史
编年
传记
地理
纪事本末
目录
史评
野史
杂史
载记
诏令奏议
正史
政书
职官
志存记录
类书
笔记
兵家
道释
法家
农家
算法
杂论
诸子
别集
词话
话本
诗话
文评
小说
演义
总集
宝卷
谜语
笑话
词集
剧曲
诗集
楚辞
对联
汉赋
春秋
礼经
蒙学
尚书
诗经
四书
小学
修身治家
语录
乐经
五经总义
孝经
八字预测
六壬预测
六爻八卦
奇门遁甲
术数
易经
风水预测
相术其他
周易梅花
紫微斗数
草木鸟兽虫鱼
绘画
器物
书法
武术
饮馔
工艺
棋技
音乐
篆刻
综合
方药类
妇幼类
各论类
经论类
其他医学
四诊类
本草类
其他
台湾文献丛刊
杂别
白话二十四史
藏外
嘉兴藏
经藏
律藏
论藏
乾隆藏
续藏
续藏经
杂藏
道别
洞神部
洞玄部
洞真部
太平部
太玄部
续道部
正一部
太清部

串雅内外编 - 串雅外编卷四


  [串雅外编\卷四] 取虫门

  韭子一撮,将碗底盛之,复水中,用火烧烟。外用小竹梗,将下截劈开,以纸如嗽叭样,引

  [串雅外编\卷四] 取虫门

  鱼腥草、花椒、菜子油各等分,捣匀,入泥少许,丸如豆大。随左右塞耳内,两边轮换,不

  [串雅外编\卷四] 取虫门

  酢石榴东引根一握,洗锉,用水三升,煎去
...更多

严氏济生方 - 简介


  严氏济生方 宋·宝元 严用和 公元1253年

  又名《济生方》。宋·严用和撰。成书于宋宝祐元年(1253)。原书共十卷,有论治70篇,方的400首;咸淳三年(1267)又写成《续方》,收前书未备之医论24篇,方90首。二书后均散佚,现在版本为辑复本:一是清纪晓岚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八卷本《济生方》,有医论56篇,收方240余首,内容或缺论,或缺方,或少药,或论不对题,残缺较甚,1956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一是根据《医方类聚》、《普济方》等多种医书,并参照日刊本《济生方》
...更多

严氏济生方 - 原序


原序

  原序一

  古人不在朝廷之上,必居医卜之中,虽然医之为艺诚难矣,亦贵乎精也。所谓精者,当先造于四者之妙而已。古人云,脉病证治是也。夫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理,乃知受病之因,得病之因,乃识其证,既识其证,则可详其所治,四者不失,临病之际,可以疗寒以冷,有余者与之,不足者取之,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苟不明此,鲜有不致毙者,良可叹哉!用和幼自八岁喜读书,年十二,受学于复真刘先生之门,先生名开,立之其字也。独荷予进,面命心传,既
...更多

严氏济生方 - 卷一 五脏门


  [五脏门] 肝胆虚实论治
  夫肝者,足厥阴之经,位居东方,属乎甲乙木,开窍于目,候于左胁。其政变动,病发惊骇其经食,枯,心下筋急或治

  [五脏门\肝胆虚实论治] 柏子仁汤

  治肝气虚寒,两胁胀满,筋脉拘急,腰、膝、小腹痛,面青口噤。

  柏子仁(炒)白芍药防风(去芦)茯神(去木)当归(去芦,酒浸)芎附子(炮,去皮。各一两)细辛(洗去土叶)桂心(不见火)甘草
...更多

严氏济生方 - 卷二 诸风门


  [诸风门] 中风论治

  医经云∶夫风者,百病之长也。由是观之,中风在伤寒之上,为病急卒。歧伯所谓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言其最重者也。外有五脏诸风,皆载之于千金矣,兹不复叙。大抵人之有生,以元气为根,营卫为本,根气强壮,营卫和平,腠理致密,外邪客气焉能为害?或因喜怒,或因忧思,或因惊恐,或饮食不节,或劳役过伤,遂致真气先虚,荣卫失度,腠理空疏,邪气乘虚而入。及其感也,为半身不遂,肌肉疼痛,为痰涎壅塞,口眼斜,偏废不仁,神智昏乱;为舌强不语,顽痹不知,精神恍惚
...更多

严氏济生方 - 卷三 诸寒门


  [诸寒门] 中寒论治
  素问云∶冬三月是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去寒就温之意也。不善调摄,触冒之者,卒然眩晕,口噤失音,四肢强直,或洒洒恶寒,或翕翕发热,面赤多汗。大抵中寒脉必迟紧;挟风则脉浮,眩晕不仁;兼湿则脉濡,肿满疼痛。治之之法,切又论∶夫人生天地之间,以气血籍其真,是故天无一岁不寒暑,人无一日不忧苦,故有伤寒、天行瘟疫之病焉。盖冬令为杀厉之气,君子善摄生者,当严寒之时,行住坐卧,护身周密,故不犯寒毒。彼奔驰荷重,劳房之人,皆辛苦之徒耳。当阳闭藏而反扰动之,则郁发
...更多

严氏济生方 - 卷四 诸暑门


  [诸暑门] 中暑论治
  夫中暑所以脉虚者,盖热伤气而不伤形也。且暑者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脏为心。

  是以暑气伤心,令人身热头痛,状类伤寒,但背寒面垢,此为异耳,甚则昏倒不知人,手足微冷,烦渴口燥,或吐或泻,或喘或满,此皆暑气之所为也。大抵中暑闷乱,切不可便与冷水及卧冷湿地,得冷则死。唯温养,用布衣蘸热汤,熨脐中及气海,或掬热土圈脐心,乃更溺之,候渐苏醒,以米汤徐徐灌之,然后随证调治。近来江浙之间中暑,多有搐搦不省人事者,屡见之矣。医经所载,诊其
...更多

严氏济生方 - 卷五 诸湿门


  [诸湿门] 中湿论治
  活人书云∶风雨袭虚,山泽蒸气,令人中湿,湿流关节,身体烦痛,其脉沉缓为中湿。

  大抵中湿变证万端,挟风者,为烦热,为流走,为拘急;兼寒者,为痛,为浮肿;与风寒二气合则为痹,皆由中湿而后挟以异气而然也。治湿之法,不可大发汗,慎不可以火攻之,唯当利其

  [诸湿门\中湿论治] 抚芎汤

  治湿流关节,臂疼手重,不可俯仰,或自汗,头眩,痰逆
...更多

严氏济生方 - 卷六 痼冷积热门


  [痼冷积热门] 痼冷积热论治

  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夫人一身,不外乎阴阳气血相与流通焉耳。如阴阳得其平,则疾不生,阴阳偏胜,则为痼冷积热之患也。所谓痼冷者,阴毒沉涸而不解也;积热者,阳毒蕴积而不散也。故阴偏胜则偏而为痼冷,阳偏胜则偏而为积热。古贤云∶偏胜则有偏害,偏害则致偏绝,不可不察也。大抵真阳既弱,胃气不温,复啖生冷、冰雪,以益其寒,阴冱于内,阳不能胜,遂致呕吐涎沫,畏冷憎寒,手足厥逆,饮食不化,大腑洞泄,小便频数,此皆阴偏胜而为痼冷之证也。其或阴血既衰,三焦已燥,复
...更多

严氏济生方 - 卷七 诸虚门


  [诸虚门] 虚损论治

  医经所说诸虚百损,难经所有五损,不过因虚而致损也。素问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能法道清净,精神内持,疾不起,乃知固养之道也。不自卫生,或大病未复,便合阴阳,或疲极筋力,饥饱失节,尽神度量,或叫呼走气,荣卫虚损,百病交作,或吐血、衄血、便血、泻血、遗泄、白浊、冷滑、洞泄、盗汗、自汗、潮热、发热、呕吐、咯痰饮涎沫等证,因斯积微成损,积损成衰者多矣。且妇人产蓐过于大病之后,虚损尤甚。治之之法,详审脉理,原其所自,随证施治,然病候非一,略具数
...更多
上一页767778798081828384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孙奇逢
宋·叶清臣
储华谷
李清
(清)鄭用錫
(明)董越
(清)惠栋
張立齋
明·张履祥
(清)孫星衍 等輯
宋·胡宏
(北魏)崔鸿
唐·圆照
萧衍
(明)王守仁撰
唐·陆德明
凤美古诗文网
www.666scly.com
京ICP备2022028497号
Copyright @凤美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