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词年代
    • 诗经
    • 楚辞
    • 乐府
    • 古风
    • 唐诗
    • 宋词
    • 宋诗
    • 元曲
    • 作者
  • 古籍
  •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方药类-医部

古籍分类-方药类


史部
子部
集部
诗部
儒部
易部
艺部
医部
从部
佛部
道部
别史
编年
传记
地理
纪事本末
目录
史评
野史
杂史
载记
诏令奏议
正史
政书
职官
志存记录
类书
笔记
兵家
道释
法家
农家
算法
杂论
诸子
别集
词话
话本
诗话
文评
小说
演义
总集
宝卷
谜语
笑话
词集
剧曲
诗集
楚辞
对联
汉赋
春秋
礼经
蒙学
尚书
诗经
四书
小学
修身治家
语录
乐经
五经总义
孝经
八字预测
六壬预测
六爻八卦
奇门遁甲
术数
易经
风水预测
相术其他
周易梅花
紫微斗数
草木鸟兽虫鱼
绘画
器物
书法
武术
饮馔
工艺
棋技
音乐
篆刻
综合
方药类
妇幼类
各论类
经论类
其他医学
四诊类
本草类
其他
台湾文献丛刊
杂别
白话二十四史
藏外
嘉兴藏
经藏
律藏
论藏
乾隆藏
续藏
续藏经
杂藏
道别
洞神部
洞玄部
洞真部
太平部
太玄部
续道部
正一部
太清部

严氏济生方 - 卷八 诸痹门


  [诸痹门] 五痹论治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痹之为病,寒多则痛;风多则行;湿多则着。在骨则重而不举;在脉则血凝而不流;在筋则屈而不伸;在肉则不仁;在脾则逢寒急,逢热则纵,此皆随所受邪气而生证也。大率痹病,总而言之,凡有五种∶筋痹、脉痹、皮痹、骨痹、肌痹是也。筋痹之为病,应乎肝,其状夜卧则惊,饮食多,小便数;脉痹之为病,应乎心,其状血脉不流,令人痿黄,心下鼓气,卒然逆喘不通,嗌干善噫;肌痹之为病,应乎脾,其状四肢懈怠,发咳呕吐;皮痹之为病,应乎肺,其状皮
...更多

严氏济生方 - 卷九 血病门


  (附∶金疮内损瘀血方)

  [血病门] 失血论治

  (吐血呕血咳血)医经所载,失血有三种∶一曰血衄,二曰肺疽,三曰伤胃是也。盖心主血,肝藏血,肺主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升降,无有休息者也。六气不伤,七情不郁,营卫调平,则无壅决之虞。节宣失宜,必致壅闭,遂不得循经流注,失其常度,故有妄行之患焉。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大抵脉芤为失血,沉细者易治,浮大者难治。又有感冒,汗后不解,郁结
...更多

严氏济生方 - 卷十 心腹痛门


  (附∶胁痛)

  [心腹痛门] 心痛论治

  夫心痛之病,医经所载凡有九种∶一曰虫心痛,二曰疰心痛,三曰风心痛,四曰悸心痛,五曰食心痛,六曰饮心痛,七曰寒心痛,八曰热心痛,九曰去来心痛。其名虽不同,而其所致皆因外感六淫,内沮七情,或饮啖生冷果食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于中焦,遂成心痛,夫心乃诸脏之主,正经不可伤,伤之则痛,若痛甚手足青过节者,则名曰真心痛,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若乍间乍甚成疹而不死者,名曰厥心痛,
...更多

严氏济生方 - 卷十一 症瘕积聚门


  [症瘕积聚门] 积聚论治

  夫积有五积,聚有六聚。积者生于五脏之阴气也;聚者成于六腑之阳气也。此由阴阳不和,有如忧、思、喜、怒之气,人之所不能无者,过则伤乎五脏,逆于四肢,传克不行,乃留结而为五积。故在肝曰肥气,在心曰伏梁,在脾曰痞气,在肺曰息贲,在肾曰奔豚。其名不同,其证亦异。肥气之状,在左胁下,大如覆杯,肥大而似有头足,是为肝积,诊其脉弦而细,其色青,其病两胁下痛,牵引小腹,足寒转筋,男子为积疝,女子为瘕聚。伏梁之状,起于脐下,其大如臂,上至心下,犹梁之横架于胸膈者,是为心积,诊
...更多

严氏济生方 - 卷十二 宿食门


  [宿食门] 宿食论治

  难经云∶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是知谷味五味,莫不经由口舌而入于胃也。善摄生者,谨于和调,使一饮一食,入于胃中,随消随化。则无滞留之患。若禀受怯弱,饥饱失时,或过餐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遂成宿滞。轻则吞酸呕恶,胸满噎噫,或泄或利,久则积聚,结为症瘕,面黄羸瘦,此皆宿食不消而主病焉。大率才有停滞,当量人虚实,速宜克化之,不可后时,养成沉也。

  [宿食门\宿食论治]
...更多

严氏济生方 - 卷十三 胀满门


  [胀满门] 胀满论治
  胀满者,俗谚所谓膨亨是也。内经问∶人有病,旦食不能暮食,此为何病?歧伯对曰∶名曰鼓胀。治之以鸡矢醴一剂至二剂已。治法虽详,而不论其病之所由生,故切有疑焉。大抵人之脾胃,主于中州,大腹小腹是其候也。若阳气外强,阴气内正,则脏气得其平,病何由生。苟或将理失宜,风寒暑湿得以外袭,喜怒忧思得以内伤,食啖生冷,过饮寒浆,扰动冲和,如是阴气当升而不升,阳气当降而不降,中焦痞结,必成胀满。胀满不已,变证多端,或肠鸣气走漉漉有声,或两胁腰背痛连上下,或头痛呕逆,或胸闷不食,或大小便为之不
...更多

严氏济生方 - 卷十四 水肿门


  [水肿门] 水肿论治

  水肿为病,皆由真阳怯少,劳伤脾胃,脾胃既寒,积寒化水。盖脾者土地,肾者水也。

  肾能小便不利,外肾或肿,甚则肌肉崩溃,足胫流水,多致不救。歧伯所谓∶水有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种类不一,皆聚水所致。夫水之始起也,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颈脉动,喘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为水已成,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又有蛊胀,腹满不肿;水胀,面目四肢俱肿。

...更多

严氏济生方 - 卷十五 蛊毒门


  [蛊毒门] 蛊毒论治

  经书所载蛊毒有数种。闽中山间人造作之。以虫蛇之类,用器皿盛贮,听其互相食啖,有一物独存者,则谓之蛊。取其毒于酒中,能祸于人。中其毒也,令人心腹绞痛,如有物咬,吐下血皆如烂肉,若不即治,蚀人五脏即死。然此病有缓有急,急者仓卒十数日便死,缓者延引岁月,游周腹内,气力羸惫,骨节沉重,发即心痛烦躁,而病患所食之物,亦变化为蛊,渐侵食脏腑则死矣。死则病流注,染着旁人,遂成蛊注也。欲验之法,令病患唾水,沉者是蛊,不沉者非蛊也。或含一大豆,豆胀皮脱者蛊也,豆不烂脱非蛊也。以
...更多

严氏济生方 - 卷十六 黄疸门



  [黄疸门] 五疸论治

  古方论∶有黄胆、有疸病,命名不同,其实一也。详观他书,黄有三十六种,疸有五种。

  三十六种黄者,圣惠方载之备矣。五疸之证,感之者多,不容不详。其五疸者,黄汗、黄胆谷疸、酒疸、女劳疸是也。黄汗之状,身体俱肿,汗出不渴,状如风水,汗出染衣,黄如汁,其脉自沉,此由脾胃有热,汗出入水浴,水入汗空中,故汗黄也。黄胆之状,食己即饥,身体、面目、爪甲、牙齿及小便悉黄,欲安卧,或身体多赤多青皆见者,必发寒热,此由
...更多

严氏济生方 - 卷十七 咳喘痰饮门


  [咳喘痰饮门\咳嗽论治] 杏子汤

  治一切咳嗽,不问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及痰饮停积,悉皆治疗。

  人参半夏(汤泡七次)茯苓(去皮)细辛(洗)干姜(炮)官桂(不见火)杏仁(去皮尖,炒)白芍药甘草(炙)五味子(各等分)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此药味多辛辣,其性稍热,若冷嗽则宜服之,如热嗽岂宜服之。若的因感寒得之,宜加少麻黄去根节煎。

  [咳喘痰饮门\
...更多
上一页777879808182838485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心泰
(清)谷应泰
汉·焦赣
明·程宗猷
明·臧晋叔
清·永瑢
清·谭献
元·王惟一
金·邱处机
宋·叶廷圭
明·晁瑮
战国·孤子
(西漢)戴聖
元·王重阳
姚秦·昙摩崛多
宋·希麟
凤美古诗文网
www.666scly.com
京ICP备2022028497号
Copyright @凤美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