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词年代
    • 诗经
    • 楚辞
    • 乐府
    • 古风
    • 唐诗
    • 宋词
    • 宋诗
    • 元曲
    • 作者
  • 古籍
  •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方药类-医部

古籍分类-方药类


史部
子部
集部
诗部
儒部
易部
艺部
医部
从部
佛部
道部
别史
编年
传记
地理
纪事本末
目录
史评
野史
杂史
载记
诏令奏议
正史
政书
职官
志存记录
类书
笔记
兵家
道释
法家
农家
算法
杂论
诸子
别集
词话
话本
诗话
文评
小说
演义
总集
宝卷
谜语
笑话
词集
剧曲
诗集
楚辞
对联
汉赋
春秋
礼经
蒙学
尚书
诗经
四书
小学
修身治家
语录
乐经
五经总义
孝经
八字预测
六壬预测
六爻八卦
奇门遁甲
术数
易经
风水预测
相术其他
周易梅花
紫微斗数
草木鸟兽虫鱼
绘画
器物
书法
武术
饮馔
工艺
棋技
音乐
篆刻
综合
方药类
妇幼类
各论类
经论类
其他医学
四诊类
本草类
其他
台湾文献丛刊
杂别
白话二十四史
藏外
嘉兴藏
经藏
律藏
论藏
乾隆藏
续藏
续藏经
杂藏
道别
洞神部
洞玄部
洞真部
太平部
太玄部
续道部
正一部
太清部

世医得效方 - 卷第四 大方脉杂医科


  [卷第四\大方脉杂医科] 诸积
  三棱煎丸

  治脾虚为肉食所伤,停久不散,作为腹满膨痛,或泄泻。每服三十五丸,淡姜汤(方见诸气类。)

  阿魏丸

  治脾胃怯弱,食肉食面,或食生果,停滞中焦,不能克化,致胀满腹疼,呕恶不食利或秘。阿魏(酒浸化)官桂(不见火)蓬术(炮)麦(炒)神曲(炒)青皮(去白)萝卜子(炒)上为末,和匀,用薄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
...更多

世医得效方 - 卷第五 大方脉杂医科


  [卷第五\大方脉杂医科] 脾胃
  丁沉透膈汤

  治气满不快,饮食不入,胸膈痞闷,或时膨胀,腹中刺痛等证。丁香(五钱)沉香(五钱)木香(五钱,并不见火)人参(去芦,半两)青皮(去白)神曲果仁藿香叶(去土)术(去芦,炒)麦(炒)香附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红枣一枚同煎,去滓,热服。又方,治气满不见呕

  谷神嘉禾散

  治中满下虚,五噎,五膈,脾
...更多

世医得效方 - 卷第六 大方脉杂医科


  [卷第六\大方脉杂医科] 下痢

  神术散

  治胃经伤风,自汗,小便难,下痢。(方见咳嗽类。)

  露宿汤

  治风痢、纯下清血。杏仁(七个,去皮尖)苦木疮(一掌大)乌梅(二个)草果(一个)酸石榴皮(半个)青皮上锉散,作一剂,水二碗,生姜三片,煎七分,露星一宿,次早空腹服。

  胃风汤
...更多

世医得效方 - 卷第七 大方脉杂医科


  [卷第七\大方脉杂医科] 消渴

  澄源丹

  治气实血虚,热在上焦。心烦燥渴,引饮无度,小便数,昼夜一二十行,有麸片甜者。此疾多得之饮啖炙爆,日就羸瘦,咽喉唇口焦燥,吸吸少气,不能多语,两脚酸。食倍于常,不为气力。牡蛎粉苦参密陀僧知母水银(以白蜡半钱结)栝蒌根(一两)黄丹(一两,与水银上为末。男子用雌猪肚一个,女人用雄猪肚一个,入药在内,以线缝定,用绳缚在新砖上,为丸

  真珠丸<
...更多

世医得效方 - 卷第八 大方脉杂医科


  [卷第八\大方脉杂医科] 诸淋
  生附汤

  治冷淋,小便秘涩,数起不通,窍中疼痛,增寒凛凛。多因饮水过度,或为寒泣,志耗,皆有此证。附子(去皮脐)滑石(各半两)瞿麦木通半夏(各三分)上锉散。每服二大钱,水二盏,生姜七片,灯心二十茎,蜜半匙煎,去滓,空心服。

  八味丸

  治同上。(方见香港脚类。)

  [卷第八
...更多

世医得效方 - 卷第九 大方脉杂医科


  [卷第九\大方脉杂医科] 健忘

  治心气不定,五脏不足,甚者忧忧愁愁不乐,忽忽喜忘,朝瘥暮剧,暮瘥朝发。及因事有所大惊,梦寐不祥,登高履险,致神魂不安,惊悸恐怯。菖蒲(炒)远志(去心,姜汁淹。各二两)茯苓茯神人参(各三两)辰砂(一两,为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一方,去茯神,名开心散。每服二钱匕

  菖蒲益智丸

  治喜忘恍惚,破积聚,止痛,安神定志,聪耳明目。菖蒲(炒)远
...更多

世医得效方 - 卷第十 大方脉杂医科


  [卷第十\大方脉杂医科] 头痛

  芎芷香苏散

  治伤风,鼻中清涕,自汗,头疼,或发热。(方见伤寒和解类。)

  消风散

  治伤风及风虚,呕恶,头痛,风疹浮满。(方见风科热证类。)

  [卷第十\大方脉杂医科] 头痛

  连须葱白汤

...更多

世医得效方 - 卷第十一 小方科


  [卷第十一\小方科] 活幼论

  当谓木有根,水则有源。根盛则枝叶畅茂,源深则其流必长。小儿禀父母元气而生成,元气盛则肌肤充实,惊,疳,积,热,无由而生,风寒暑湿,略病即愈。元气虚则体质怯弱,诸证易生,所患轻则药能调治,所患重则可治者鲜。故试之后,或不能言,或不能行,或手拳不展,发不生,斯犹可治。甚则初生之时,脐风撮口,吊肠等证,锁肚,重舌无声,舌焦,遍体青黑,如此症状,非急疗则百无一活。若其余诸病不一,治之之道,当观形、察色、听声、切脉。观形则先观其眼,若两眼无精光,黑睛无运转,目睫
...更多

世医得效方 - 卷第十二 小方科


  [卷第十二\小方科] 瘅毒

  治风热积毒聚成,发于头面手足,热者如胭脂色,其热如火,轻轻着手,痛不可忍,加紫草煎,与犀角消毒饮相间服。赤瘅、火瘅、紫萍瘅并治。壮热烦渴甚,加黄芩、麦门冬去心、朴硝各半钱。(方见后疮肿科诸疮类。)

  [卷第十二\小方科] 瘅毒

  红内硝当归茄片甘草节羌活黄芩(各半两)麝香(半钱)上为末。每服一钱,茄蒂煎汤调成,或生地黄亦可。

...更多

世医得效方 - 卷第十三 风科


  [卷第十三\风科] 论杂风状
  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治之。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变,智不乱,病在分肉之间。温卧取汗,益其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言微可知,则可治,甚即不能言,不可治。风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舌强不能言。病在脏腑,先入阴,后入阳。治之,风痹、湿痹、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胞痹,各有证候,形如风状,得脉别

  
...更多
上一页818283848586878889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孟称舜
崔致远
唐·苏廙
明·张凤翼
唐·陆龟蒙
元·鲁明善
南唐·何溥
刘宋·佛陀什
清·惠周惕
汉·张仲景
清·惜华楼主
唐·施肩吾
宋·叶梦得
(宋)范致明撰
清·铁舟寄庸
(唐)王方慶
凤美古诗文网
www.666scly.com
京ICP备2022028497号
Copyright @凤美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