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词年代
    • 诗经
    • 楚辞
    • 乐府
    • 古风
    • 唐诗
    • 宋词
    • 宋诗
    • 元曲
    • 作者
  • 古籍
  •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方药类-医部

古籍分类-方药类


史部
子部
集部
诗部
儒部
易部
艺部
医部
从部
佛部
道部
别史
编年
传记
地理
纪事本末
目录
史评
野史
杂史
载记
诏令奏议
正史
政书
职官
志存记录
类书
笔记
兵家
道释
法家
农家
算法
杂论
诸子
别集
词话
话本
诗话
文评
小说
演义
总集
宝卷
谜语
笑话
词集
剧曲
诗集
楚辞
对联
汉赋
春秋
礼经
蒙学
尚书
诗经
四书
小学
修身治家
语录
乐经
五经总义
孝经
八字预测
六壬预测
六爻八卦
奇门遁甲
术数
易经
风水预测
相术其他
周易梅花
紫微斗数
草木鸟兽虫鱼
绘画
器物
书法
武术
饮馔
工艺
棋技
音乐
篆刻
综合
方药类
妇幼类
各论类
经论类
其他医学
四诊类
本草类
其他
台湾文献丛刊
杂别
白话二十四史
藏外
嘉兴藏
经藏
律藏
论藏
乾隆藏
续藏
续藏经
杂藏
道别
洞神部
洞玄部
洞真部
太平部
太玄部
续道部
正一部
太清部

奇效良方 - 卷之五 暑门(附论)


  [卷之五] 暑门(附论)
  夏三月,炎暑大行,山泽燔燎,林木流津,正由火热极甚,熏蒸于物,致之然也。在人亦应之而多汗,由火气浮泄于表。时于此际,湿热隆盛,人多肢体困倦,精神短少,一或将理失宜,轻则气虚身热,头重脚软,脾弱少食之证,所谓注夏病也。暑之为气,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脏为心,且暑之中人者,先着于心,伏为三焦肠胃之间。凡中之者,盖热伤气而不伤形也,乃六淫中无形之火,大率以五行中有形之水制之,轻则前证所感,大同小异,重则昏不知人,或吐或泻,或眩晕顽痹,丹溪以阴虚所致,甚则瞀闷懊恼而死,客气
...更多

奇效良方 - 卷之六 湿门(附论)


  [卷之六] 湿门(附论)

  丹溪云∶夫湿者土之气,土者火之子,故湿病多自热生,盖火热能生土湿也。或曰∶湿温风湿寒湿矣,未闻有所谓湿热病者。由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故《内经》云∶ 湿上润而热。又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或云∶温热在其中。又云∶湿热在其中。此古人论其细微之处。世之有病湿者,或处卑湿,或冒雨露,或卧阴润,或衣湿汗,俱能致害。其病关节疼痛而烦,肢体顽麻而重,脉沉细者名曰湿痹,其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当利其小便,或身痛而烦,
...更多

奇效良方 - 卷之七 燥门(附论)


  [卷之七] 燥门(附论)

  《内经》曰∶诸燥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乃阳明燥金,肺与太阳之气也,故曰燥。万物莫乎火,燥之为病,皆属燥金之化。然金体本燥,能令燥者火也。夫金为阴之主,为水之源,而受燥气,寒水生化之源,竭绝于上,而不能灌溉周身,营养百骸,色干而无润泽,皮肤滋生毫毛者,有自来矣。或大病而克伐太过,或吐利而亡津液,或预防养生,误饵金石之药,或房劳致虚,补塞燥剂,食味过浓,辛热太多,醇酒炙肉,皆能偏助狂火,而损害真阴,阴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液衰耗,使燥热转甚为诸病,在外则
...更多

奇效良方 - 卷之八 火门(附论)


  [卷之八] 火门(附论)
  《内经》曰∶六气所入,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惟火游行其间,能贯通发上下之病者多乎。动而为病者,惟火也。《病机》论云∶五火为病,内格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诸热瞀螈,皆属于火。热气甚则浊乱昏昧也,经所谓病筋脉相引而急,名曰螈,故俗谓之搐是也。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禁栗惊惑,如丧神守,悸动怔忡,皆热之内作,故治当以制火之剂,其神守血,荣自愈也。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冲攻也。火气炎上故呕,涌溢食而不下也。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胃实则四肢实,而能登高也,故四肢者诸
...更多

奇效良方 - 卷之九 伤寒门(附论)(一)


  [卷之九] 伤寒门(附论)

  伤寒之为病,经曰∶冬伤于寒,春变为温病,夏变为热病,皆系六淫之邪,并为四气。四气者,风寒暑湿是也。其气互交,最能伤人。风寒之性,暴传六经,暑湿之性,偏着五脏,壮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成病。若风寒伤人,先入皮毛,肺之外候,肺主气,上通于鼻,下连膀胱,皮毛客邪,肺先受害,肺虚与邪相拒,则病生焉。肺实邪无所容,其邪勿能为害,病若中者,始传膀胱,属足太阳之经,邪入其经,相连于肺,故右寸脉浮弦而洪,令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身疼头痛,气逆喘嗽,风伤者自汗恶风,寒伤
...更多

奇效良方 - 卷之十 伤寒门(附论)(二)


  [卷之十] 夺命独参汤

  治伤寒汗下后,终日昏闷,不省人事,发热发渴,似有狂言,一切危急之证,宜服此药,服后额上鼻尖有微汗,是其应也。拣人参(一两)上咀,作一服,用水一升,煎至七分,去滓温冷,不拘时服,滓再煎服,神效。

  [卷之十] 附子回阳散

  治阴毒伤寒,面青四逆,及脐腹痛,身体如冰,并一切卒暴冷气。上用附子二枚,炮裂,去皮脐,捣为细末,每服三钱匕,取生姜自然汁半盏,冷酒搅匀,共一盏,
...更多

奇效良方 - 卷之十一 伤寒门(附论)(三)


  [卷之十一] 普济消毒饮子

  时毒治验∶泰和二年,先师以进纳盐济源税,时四月,民多疫疠,初觉增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如染之,多不能救。张县丞侄亦得此病,至五六日,医以承气加蓝根下之,稍缓,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缓,终莫能愈,渐至危笃。或曰∶李明之存心于医,可请治之。遂命诊视,具说其由,先师曰∶夫身半已上,天之气也,身半已下,地之气也。此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目而为肿盛,以承气下之,泻胃中之实热,是诛罚无过,殊不知适其所至
...更多

奇效良方 -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疟之为病,其名有五∶一曰瘅疟,二曰寒疟,三曰湿疟,四曰牝疟,五曰牡疟。名虽不同,其感皆由六淫七情,所伤饥饱劳逸。经云∶夏伤于暑,秋必疟,体虚之人易感,发则一发者易治,又有二三日一发者难愈。夫瘅疟,阴气独微,阳气独发,但热不寒,里实不泄,烦渴且呕,肌肉消瘦也。寒疟自感寒而得,无汗恶寒,挛痛面惨,先寒后热也。湿疟冒袭雨湿,汗出澡浴得之,身体重,肢节烦疼,呕逆胀满也。牝疟久受阴湿,阴胜阳虚,不能制阴,所以寒多不热,气虚而泄,凄惨振振也。牡疟饮食不节,饥饱有伤,
...更多

奇效良方 -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夫痢者,古云滞下,今为痢疾。《脉经》云∶肠下脓血,脉沉小留连者生,数实且大有热者死。又肠筋挛,其脉小细,安静者生,浮大紧者死。严氏云∶下痢之脉,微小者生,洪者难治,肠下脓血者脉宜滑大,若弦急者死。仲景分治之法,下痢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下痢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至,反微喘者死。下痢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脉紧为未解,下痢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病机要云∶后重则宜下,腹
...更多

奇效良方 - 卷之十四 泄泻门(附论)


  [卷之十四] 泄泻门(附论)

  《素问》云∶春伤于风,夏必飧泄,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叔和云∶湿多成五泄,肠走若雷奔,此因气血虚弱,肌肤不密,邪气搏于肠胃,因虚袭之,遂成此证,但泄泻人为一证耳,岂知泄者泄漏之义,时时溏泄,或作或愈,泻者一时水去如注泄。名有五,有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有大瘕泄。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小腹痛;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又有飧泄,肾泄,洞泄,滞泄
...更多
上一页456789101112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汉·赵岐
元·李道纯
(清)钱泳撰
(明)杨士奇 编
宋·周守忠
明·真空
唐·僧彦悰
清·戴名世
清·彭继先
(明)邝露
清·张廷玉
(明)朱星祚 编
郑廷玉
秦·黄石公
唐·定宝
梁·孟安排
凤美古诗文网
www.666scly.com
京ICP备2022028497号
Copyright @凤美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