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词年代
    • 诗经
    • 楚辞
    • 乐府
    • 古风
    • 唐诗
    • 宋词
    • 宋诗
    • 元曲
    • 作者
  • 古籍
  •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方药类-医部

古籍分类-方药类


史部
子部
集部
诗部
儒部
易部
艺部
医部
从部
佛部
道部
别史
编年
传记
地理
纪事本末
目录
史评
野史
杂史
载记
诏令奏议
正史
政书
职官
志存记录
类书
笔记
兵家
道释
法家
农家
算法
杂论
诸子
别集
词话
话本
诗话
文评
小说
演义
总集
宝卷
谜语
笑话
词集
剧曲
诗集
楚辞
对联
汉赋
春秋
礼经
蒙学
尚书
诗经
四书
小学
修身治家
语录
乐经
五经总义
孝经
八字预测
六壬预测
六爻八卦
奇门遁甲
术数
易经
风水预测
相术其他
周易梅花
紫微斗数
草木鸟兽虫鱼
绘画
器物
书法
武术
饮馔
工艺
棋技
音乐
篆刻
综合
方药类
妇幼类
各论类
经论类
其他医学
四诊类
本草类
其他
台湾文献丛刊
杂别
白话二十四史
藏外
嘉兴藏
经藏
律藏
论藏
乾隆藏
续藏
续藏经
杂藏
道别
洞神部
洞玄部
洞真部
太平部
太玄部
续道部
正一部
太清部

回生集 - 重刻《回生集》叙


  丁酉乡试寓南阳街,适周采轩重刻《陈乐天叟回生集》。采轩以余粗知药性,问序于余。
  余取其原叙读之。殆所谓神道设教者也。其间可取者,经验二字、济世二字而已。顾余读御纂《医宗金鉴》,有所谓补心丹者,冠以天王二字;有所云活命饮者,冠以仙方二字,则原序所云,祖师选择,亦何可尽斥为荒唐之说哉。大抵医者意也。四字误人不小。《论语》云∶毋意。大学云。诚意。意之一字,公私是非邪正在反掌间。业医者,必虚心体贴四诊心法。

  凡望色、闻声、问证、切脉,能如孟子所云,说诗
...更多

回生集 - 卷上 内症门


  [卷上\内症门] 吕祖师铁拐杖方

  天门冬(去心一斤)熟地(炒一斤)白茯苓(去皮一斤,乳拌)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三丸,黄酒送下。此药能除消百病,能令颜如童子,远行不饥,须发不白,身体不倦。

  [卷上\内症门] 无比山药丸

  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肌体消瘦,目暗耳鸣,四肢倦怠。常服壮筋骨,益肾水。

  赤石脂(,醋淬七次,研细,水
...更多

回生集 - 卷下 外症门·女科门·小儿门


  [卷下\外症门] 治一切肿毒屡验方
  杏仁不拘甜苦皆用。剖开两瓣。择选棱齐全者数枚。涂以溏鸡粪。加麝香些须。罨在疮上。即吸住不脱。移时毒聚。则杏仁迸起。随以第二枚罨之。仍如前吸注迸起乃毒未尽也。

  即以第三枚罨之。其毒起必轻。一触即脱。无不愈者。

  [卷下\外症门] 巴膏(系四川藩司巴公治母痊传此方)

  治一切恶毒大疮无名肿毒及一切痞块神效。
...更多

名医别录 - 简介


  名医别录 魏晋 陶弘景 公元220-450年

  内容简介:《名医别录》药学著作。简称《别录》,辑者佚名(一作陶氏)。约成书于汉末。是秦汉医家在《神农本草经》一书药物的药性功用主治等内容有所补充之外,又补记365种新药物,分别记述其性味、有毒无毒、功效主治、七情忌宜、产地等。由于本书系历代医家陆续汇集,故称为《名医别录》。原书早佚。梁·陶弘景撰注《本草经集注》时,在收载《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的同时,又辑入本书的365种药物,使本书的基本内容保存下来。
...更多

名医别录 - 上品·卷第一


  [上品·卷第一] 玉屑

  味甘,平,无毒。主除胃中热、喘息、烦满,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轻身长年。生蓝田,采无时。(恶鹿角。)

  [上品·卷第一] 玉泉

  无毒。主利血脉,治妇人带下十二病,除气癃,明耳目。久服轻身长年。生蓝田,采时。(畏款冬花。)《本经》原文∶玉泉,味甘,平,主五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久服耐寒暑,不饥渴,

  [上品·卷第
...更多

名医别录 - 中品·卷第二


  [中品·卷第二] 金屑
  味辛,平,有毒。主镇精神,坚骨髓,通利五脏,除邪毒瓦斯,服之神仙。生益州,采时。

  [中品·卷第二] 银屑

  味辛,平,有毒。主安五脏,定心神,止惊悸,除邪气,久服轻身长年。生永昌,无时。

  [中品·卷第二] 雄黄

  味甘,大温,有毒。主治疥虫,疮,目痛,鼻中息肉,及绝筋,破骨,百
...更多

名医别录 - 下品·卷第三


  [下品·卷第三] 青琅

  无毒。主治白秃,侵淫在皮肤中。煮炼服之,起阴气,可化为丹。一名青珠。采无时。(杀锡毒,得水银良,畏乌鸡骨。)《本经》原文∶青琅,味辛,平。主身痒,火疮痈伤,疥瘙死肌。一名石珠。生平泽。

  [下品·卷第三] 肤青

  味咸,无毒。不可久服,令人瘦。一名推青,一名推石。生益州。《本经》原文∶肤青,味辛,平。主蛊毒及蛇菜肉诸毒,恶疮。生川谷。

...更多

史载之方 - 简介


  史载之方 宋·史堪 公元1127-1279年

  方剂著作。二卷。宋·史堪(字载之)撰。约刊于1101年以前。书中论四时正脉、运气生病,及大府泄、大府秘、小府秘、身热、身寒、头痛、腹痛等三十余种内科、妇科等病症及治疗方剂,并结合作者临床经验。书中对疫疠病因十分强调与运气的关系。现存清刻本及《十万卷楼丛书》本等,1949年后有《宋人医方三种》本。
...更多

史载之方 - 卷上


  [卷上\四时正脉] 春
  春脉弦,其气来柔软弱虚而滑,端直以长,名之曰弦,反此者病,其气来实而强,名为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为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冒眩巅疾,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两胁满。

  [卷上\四时正脉] 夏

  夏脉钩,其气来盛去衰,反此者病,其气来盛去亦盛,此为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为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湿,不及则
...更多

史载之方 - 卷下


  [卷下] 诊胃脉
  诀云,阿阿缓若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此叔和知之而未详也。大抵胃脉虽和缓而贵不疾不速,重而取之,不亏乏,浮而取之,阿阿而至,不洪不浊,即为五脏脉全,若弦而急,又洪大而有骨力,即受肝热邪,能生呕逆,若弦而紧,即受肝冷邪,能生飧泄。诀又曰∶脾数即吐因脾热,此非脾热,乃肝热而侵脾,故作此和神之方,须使去风邪药,以和胃药,此方神效,但于使疗处方觉其验。

  诃子皮(一两)削术(好者二两)藿香本两)根子〔(七铢),此用行肝气,乃木香中拣圆小
...更多
上一页495051525354555657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王有光
宋·米芾
清·陆九芝
清·胡渊
清·蒋敦复
唐·冯翊
明·徐仲由
清·盛康
清·素阉主人
岑参
元·黄元吉
(北宋)王巩撰
唐·中黄真人
宋·赵民
明·何乔新
宋·王谠
凤美古诗文网
www.666scly.com
京ICP备2022028497号
Copyright @凤美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