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词年代
    • 诗经
    • 楚辞
    • 乐府
    • 古风
    • 唐诗
    • 宋词
    • 宋诗
    • 元曲
    • 作者
  • 古籍
  •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方药类-医部

古籍分类-方药类


史部
子部
集部
诗部
儒部
易部
艺部
医部
从部
佛部
道部
别史
编年
传记
地理
纪事本末
目录
史评
野史
杂史
载记
诏令奏议
正史
政书
职官
志存记录
类书
笔记
兵家
道释
法家
农家
算法
杂论
诸子
别集
词话
话本
诗话
文评
小说
演义
总集
宝卷
谜语
笑话
词集
剧曲
诗集
楚辞
对联
汉赋
春秋
礼经
蒙学
尚书
诗经
四书
小学
修身治家
语录
乐经
五经总义
孝经
八字预测
六壬预测
六爻八卦
奇门遁甲
术数
易经
风水预测
相术其他
周易梅花
紫微斗数
草木鸟兽虫鱼
绘画
器物
书法
武术
饮馔
工艺
棋技
音乐
篆刻
综合
方药类
妇幼类
各论类
经论类
其他医学
四诊类
本草类
其他
台湾文献丛刊
杂别
白话二十四史
藏外
嘉兴藏
经藏
律藏
论藏
乾隆藏
续藏
续藏经
杂藏
道别
洞神部
洞玄部
洞真部
太平部
太玄部
续道部
正一部
太清部

千金宝要 - 卷之六


  《千金》论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思以谓知病于未病之前者,此上智之所能也。知病于欲病之初者,此中智之所及也。若夫已病而求医,则常情同然,不必论其智不智也。孙氏曰∶圣人设教,欲家家自学,人人自晓。尊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斯言可谓切至矣。气不调,百病自生。众病积聚,皆起于虚。又曰∶虚生百病。药石有相欺者,入人腹中,遂相门争,力甚刀剑。言不知性气者,不可服也。凡服食药饵,须量自己性理所宜,不可见彼得力我便服之。人患疮痍未瘳,不得合阴阳。妇人妊娠,食羊肝,令子多厄。食山羊肉,令子多病。食驴肉,延月。食兔...更多

医方集解 - 简介


  医方集解 清·汪昂 公元1682年

  本书系我国清代著名医家汪昂搜罗古今名方,精心整理编撰而成,书成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

  全书共分3卷,以正方及附方的形式选录古今临床常用方剂700余首,其中正方388首。全书按方剂的功用性质分为补养、涌吐、发表、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等21类。每方除列述方名、说明主治,介绍组成及附方加减之外,
...更多

医方集解 - 自序


  孔子曰∶“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夫仁为心性之学,尚不可以无方,况于百家众艺,可以无方而能善此乎。诸艺之中,医为尤重,以其为人之司命,而圣人之所以必慎者也。窃尝思之,凡病必有症,症者,证也,有斯病必形斯候者也。证必有脉,脉者,脏腑经络、寒热虚实所由分也。有与证相符者,有与证不相符者,必参验之,而后可施治者也,察脉辨证,而方立焉。方者,一定不可易之名。有是病者,必主是药,非可移游彼此,用之为尝试者也。
  方之祖始于仲景,后人触类扩而充之,不可计殚,然皆不能越仲景之范围。盖前人作法后人因
...更多

医方集解 - 凡例



  ——古今方书,至为繁多。然于方前第注治某病某病,而未尝发明受病之因,及病在某经某络病之希矣惠后良法历年及后兹仿言,一《医方考》因病分门,病分二十门,方凡七百首。然每证不过数方,嫌于方少,一方而二三百不穷一本集所载,皆中正和平、诸书所共取、人世所常用之方,即间有一二厉剂,亦攻坚泻热所又一古人立方,分两多而药味寡,譬如劲兵,专走一路,则足以破垒擒王矣。后世无前人之朗无宜一仲景《伤寒论》,前人印定眼目,自成无己而外,鲜所发明。陶节庵虽着《伤寒六书》,不也间一仲景伤寒诸方,为古今方书之祖,故注释尤加详悉,观者幸勿以其繁而厌
...更多

医方集解 - 补养之剂第一


  补者,补其所不足也;养者,栽培之、将护之,使得生遂条达,而不受戕贼之患也。人之气禀,罕得其平,有偏于阳而阴不足者,有偏于阴而阳不足者,故必假药以滋助之。而又须优已病铸兵

  [补养之剂第一] 六味地黄丸

  (钱氏仲阳因仲景八味丸减去桂附,以治小儿,以小儿纯阳,故减附桂,今用通治大小证治肝肾不足,真阴亏损,精血枯竭,憔悴羸弱,腰痛足酸,自汗盗汗,水泛为痰。(仲景曰∶气虚有痰,宜肾气丸补而逐之。丹溪曰∶久病阴火上升,津液生痰不生血,宜补血以制
...更多

医方集解 - 发表之剂第二


  发者,升之、散之、汗之也;表者,对里而言也。三阳为表,三阴为里,而太阳为表之表,阳明为表之里,少阳为半表半里也。邪之伤人,先中于表,以渐而入于里,始自太阳,以及汗之误补筋脉
  [发表之剂第二] 麻黄汤

  (仲景)治伤寒太阳证,邪气在表,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痛、项背强,恶寒恶风(但有一毫头痛恶寒,尚为在表),无汗而喘,脉浮而紧(寒邪外束,阳不得越,故郁而为热。

  经曰∶人
...更多

医方集解 - 涌吐之剂第三


  邪在表宜汗,在上焦宜吐,在中下宜下,此汗吐下三法也。若邪在上焦而反下之,则逆其性汗下多矣。朱丹溪曰∶吐中就有发散之义。张子和曰∶诸汗法古方多用之。惟以吐发汗者,世罕知之。
  [涌吐之剂第三] 瓜蒂散

  (仲景)治卒中痰迷,涎潮壅盛,颠狂烦乱,人事昏沉,五痫痰壅;及火气上冲,喉不得息,食填太阴,欲吐不出(痰壅上膈,火气上冲,食停上脘,并当用吐法)。伤寒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不得息者,胸有寒也,当吐之(汗出恶风,头痛项强
...更多

医方集解 - 攻里之剂第四


  邪在表宜汗,邪入里宜下。人之一身,元气周流,不能容纤芥之邪。稍有滞碍,则壅塞经络,隔遏阴阳而为病矣,或寒或热,或气或血,或痰或食,为证不一。轻则消而导之,重必攻须者
  [攻里之剂第四] 大承气汤

  (仲景)治伤寒阳明腑证,阳邪入里,胃实不大便,发热谵语,自汗出,不恶寒,痞满燥实坚全见;杂病三焦大热,脉沉实者(阳明外证,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是也,此为在经,仍当汗散。若热邪已入胃腑,痞满燥实坚全见者,为当下。实则谵语乱言无次也。虚则郑声一语频言也。阳明
...更多

医方集解 - 表里之剂第五


  病在表者,宜汗宜散;病在里者,宜攻宜清。至于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者,仲景复立大柴胡、葛根、黄芩等法,合表里而兼治之。后人师其意,则有防风通圣、参苏、五积诸剂。

  故采

  [表里之剂第五] 大柴胡汤

  (仲景)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阳邪入里,热结在里(里非三阴之里,乃胃腑也,此为少阳阳明。三阴亦有转入阳明者,如太阴有桂枝加大黄汤,少阴有三大承气,厥阴一小承气,皆兼阳明证也),心下痞,呕而下利;
...更多

医方集解 - 和解之剂第六


  邪在表宜汗,在上宜吐,在里宜下;若在半表半里,则从中治,宜和解。故仲景于少阳证,而以汗吐下三者为戒也。昔贤云∶或热病脉躁盛而不得汗者,阳脉之极也,死。然有当和解剂,

  [和解之剂第六] 小柴胡汤

  (仲景)治伤寒中风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腹中痛,或胁下痛,或渴,或咳,或利,或悸,小便不利,口苦耳聋,脉弦;或汗后余热不解;及春月时嗽,疟发寒热,妇人伤寒热入血室(寒为阴,热为阳;里为阴,表为阳;邪客于半
...更多
上一页646566676869707172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黄庭坚
(明)杨尔增 著
明·何乔新
(南朝宋)范烨 编
明·万寿祺
(元)佚名 李之亮 点校
张拟
(晋)顾微
(南朝梁)萧统 (唐)李善注
清·顾炎武
清·驷溪云间子
元·完颜纳丹
清·沈青芝
唐·吕道生
清·嗤嗤道人
谢灵运
凤美古诗文网
www.666scly.com
京ICP备2022028497号
Copyright @凤美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