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词年代
    • 诗经
    • 楚辞
    • 乐府
    • 古风
    • 唐诗
    • 宋词
    • 宋诗
    • 元曲
    • 作者
  • 古籍
  •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方药类-医部

古籍分类-方药类


史部
子部
集部
诗部
儒部
易部
艺部
医部
从部
佛部
道部
别史
编年
传记
地理
纪事本末
目录
史评
野史
杂史
载记
诏令奏议
正史
政书
职官
志存记录
类书
笔记
兵家
道释
法家
农家
算法
杂论
诸子
别集
词话
话本
诗话
文评
小说
演义
总集
宝卷
谜语
笑话
词集
剧曲
诗集
楚辞
对联
汉赋
春秋
礼经
蒙学
尚书
诗经
四书
小学
修身治家
语录
乐经
五经总义
孝经
八字预测
六壬预测
六爻八卦
奇门遁甲
术数
易经
风水预测
相术其他
周易梅花
紫微斗数
草木鸟兽虫鱼
绘画
器物
书法
武术
饮馔
工艺
棋技
音乐
篆刻
综合
方药类
妇幼类
各论类
经论类
其他医学
四诊类
本草类
其他
台湾文献丛刊
杂别
白话二十四史
藏外
嘉兴藏
经藏
律藏
论藏
乾隆藏
续藏
续藏经
杂藏
道别
洞神部
洞玄部
洞真部
太平部
太玄部
续道部
正一部
太清部

医方集解 - 理气之剂第七


  经曰∶诸气郁,皆属于肺。又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百病皆生于气也。夫人身之所恃出入升行者志过冲和证矣。无病之时,宜保之养之,和之顺之;病作之时,当审其何经何证,寒热虚实而补泻之
  [理气之剂第七] 补中益气汤(东垣)

  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宜本汤加麻黄根、浮小麦,升、柴俱宜蜜水炒过,欲其引参、至表,故又不可缺),或
...更多

医方集解 - 理血之剂第八


  人身之中,气为卫、血为营。经曰∶营者,水谷之精也,调和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视,而能也;血于热则病

  [理血之剂第八] 四物汤

  治一切血虚,及妇人经病(月经先期为热,后期为寒、为虚、为郁、为痰。朱丹溪曰∶经水者,阴血也,阴必从阳,故其色红,上应于月,其行有常,故名曰经。为气之配,因气而行,成块者气之凝,将行而痛者气之滞,行后作痛者,气血俱虚也,色淡亦虚也,错经妄行者气之乱,紫者气之热,黑则热之甚也,今人见紫黑作痛成块,率指为风冷乘
...更多

医方集解 - 祛风之剂第九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也。六者之中,风淫为首,故经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而闷重则其生而溪尝

  [祛风之剂第九] 小续命汤

  (《千金》)治中风不省人事,神气溃乱,半身不遂,筋急拘挛,口眼斜,语言謇涩,风湿腰痛,痰火并多,六经中风,及刚柔二痉(阴虚火旺,痰随火涌,故不省人事;血虚风中左体,为左不遂,气虚风中右体,为右不遂,风中筋脉则拘急,风中口面则斜,风中舌本则语涩,风湿中腰则腰痛;痉者项背强直,手足反张也;伤风有汗为柔痉,以风能
...更多

医方集解 - 祛寒之剂第十


  寒中于表宜汗,寒中于里宜温,盖人之一身,以阳气为主。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寒者,阴惨肃杀之气也,阴盛则阳衰,迨至阳竭阴绝则死矣。仲景着书之辛其阴

  [祛寒之剂第十] 理中汤

  (仲景)治伤寒太阴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粪溏,脉沉无力;或厥冷拘急;或结胸、吐蛔;及感寒霍乱(太阴、脾经也。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为太阴病。自利渴者为热,不渴者为寒,喜呕、腹痛、便溏,皆虚寒所致;寒彻于外;则手足厥冷拘急;寒凝于
...更多

医方集解 - 清暑之剂第十一


  暑为阳邪,心属离火,故暑先入心,从其类也。巳月六阳尽出于地上,此气之浮也。经曰∶暑。

  伤暑巨室中暑则肺

  [清暑之剂第十一] 四味香薷饮

  治一切感冒暑气,皮肤蒸热,头痛头重,自汗肢倦,或烦渴,或吐泻(暑为阳热,故蒸热;暑必兼湿,故自汗;暑湿干心则烦,干肺则渴,干脾则吐利,上蒸于头则重而痛;暑能伤气,香薷(一两)浓朴(姜汁炒)扁豆(炒。五钱)黄连(姜炒。三钱。)冷服(香薷辛热,必此手少阴
...更多

医方集解 - 利湿之剂第十二


  湿为阴邪。经曰∶地之湿气盛,则害皮肉筋脉。又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者,土之气坐有知人感者
  [利湿之剂第十二] 五苓散

  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此汤主之(脉浮为表证仍在,便秘热渴为腑证已急,用此两解表里);及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表以外证未罢言,里以烦渴属腑言,邪热挟积饮上逆,故外水格而不入);及伤寒痞满,服泻心汤不
...更多

医方集解 - 润燥之剂第十三


  经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乃肺与大肠阳明燥金之气也。金为生水之源,寒水虚竭津少血为火之下重也分布

  [润燥之剂第十三] 琼玉膏

  (申先生)治干咳嗽(有声无痰谓之干咳。脾中有湿则生痰,病不由于脾,故无痰;肺中有火则咳,病本于肺,火盛则津枯,故干咳。)地黄(四斤)茯苓(十二两)人参(六两)白蜜(二斤。)先将地黄熬汁去渣,入蜜炼稠自云奇妙(琥珀以降肺此手太阴药也。地黄滋阴生水,水能制火;白蜜甘凉性润,润能去燥;金为水母,土
...更多

医方集解 - 泻火之剂第十四


  火者,气之不得其平者也。五脏六腑,各得其平,则荣卫冲和,经脉调畅,何火之有;一失肝火之类他经相湿火者。诸是也;参、知

  [泻火之剂第十四] 黄连解毒汤

  (相传此方为太仓公火剂,而崔氏治刘护军,又云其自制者)治一切火热,表里俱盛,狂躁烦心,口燥咽干,大热干呕,错语不眠,吐血衄血,热甚发斑(毒,即火邪也。邪入于阳则狂,心为热所扰则烦,躁则烦之甚也;口燥咽干,火盛津枯也;干呕,热毒上逆也;错语,热昏其神也;不眠,阴未得复也;伤寒吐衄血者,当
...更多

医方集解 - 除痰之剂第十五


  痰之源不一∶有因热而生痰者,有因痰而生热者,有因气而生者,有因风而生者,有因寒而有立五饮之名,而痰饮居其一。庞安常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准绳》云∶痰之生由于脾气不足,不能致精于肺,而淤以成者也,治痰宜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是无火之痰,痰清而稀。阴虚火动,又

  [除痰之剂第十五] 二陈汤

  (《局方》)治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脾虚不能健运,则生痰
...更多

医方集解 - 消导之剂第十六


  消者,散其积也;导者,行其气也。脾虚不运,则气不流行;气不流行;则停滞而为积;或作泻痢,或成症痞,以致饮食减少,五脏无所资禀,血气日以虚衰,因致危困者多矣,故必除,施者

  [消导之剂第十六] 平胃散

  (《局方》)治脾有停湿痰饮,痞膈,宿食不消,满闷呕泻;及山岚瘴雾,不服水土(土湿太过,木邪乘所不胜而侮之,脾虚不能健运,故有痰食留滞中焦,致生痞满诸证。胃寒则呕,湿盛则泻。岚苍术(泔浸,二钱)浓朴(姜炒)陈皮(去白)甘草(炙,一钱。)加姜
...更多
上一页656667686970717273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唐)罗隐
(宋)林逋撰
钱泳
武汉臣
清·杨云峰
清·褚瑛
(宋)朱肱
清·吴璿
唐·慧立
清·郑绩
元·子成
熊逸
清·李伯元
(宋)张拟
(清)乐钧
明·邵经邦
凤美古诗文网
www.666scly.com
京ICP备2022028497号
Copyright @凤美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