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词年代
    • 诗经
    • 楚辞
    • 乐府
    • 古风
    • 唐诗
    • 宋词
    • 宋诗
    • 元曲
    • 作者
  • 古籍
  •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方药类-医部

古籍分类-方药类


史部
子部
集部
诗部
儒部
易部
艺部
医部
从部
佛部
道部
别史
编年
传记
地理
纪事本末
目录
史评
野史
杂史
载记
诏令奏议
正史
政书
职官
志存记录
类书
笔记
兵家
道释
法家
农家
算法
杂论
诸子
别集
词话
话本
诗话
文评
小说
演义
总集
宝卷
谜语
笑话
词集
剧曲
诗集
楚辞
对联
汉赋
春秋
礼经
蒙学
尚书
诗经
四书
小学
修身治家
语录
乐经
五经总义
孝经
八字预测
六壬预测
六爻八卦
奇门遁甲
术数
易经
风水预测
相术其他
周易梅花
紫微斗数
草木鸟兽虫鱼
绘画
器物
书法
武术
饮馔
工艺
棋技
音乐
篆刻
综合
方药类
妇幼类
各论类
经论类
其他医学
四诊类
本草类
其他
台湾文献丛刊
杂别
白话二十四史
藏外
嘉兴藏
经藏
律藏
论藏
乾隆藏
续藏
续藏经
杂藏
道别
洞神部
洞玄部
洞真部
太平部
太玄部
续道部
正一部
太清部

医方集解 - 理血之剂


  {人身之中,气为卫,血为营,经曰,营者水穀之精也,调和五脏,洒陈於六腑,乃能入於脉也,生化於脾总统於心藏,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肾,溉灌一身,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出入升降,濡润宜通,概不出此也,饮食日滋,故能阳生阴长,取汁变化而赤为血也,注之於脉,充则实,少则濇,生旺则诸经恃此长养,衰竭则百脉由此空虚,血盛则形盛,血弱则形衰,血者难成而易亏,可不谨养乎,阴气一伤,诸变立至,妄行於上则吐衄,妄行於下则肠风,衰涸於内则虚劳,枯槁於外则消瘦,移热膀胱则溺血,...更多

医方集解 - 祛风之剂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也,六者之中,风淫为首,故经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无常方,然致自风气也,又曰,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饮食,其热也则消肌肉,盖天地间唯风无所不至,人受之者,轻为感冒,重则为伤,又重则为中,然必其人真气先虚,营卫空娗,然后外邪乘虚而入,经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也,故中风之证,河间以为将息失宜,心火暴甚,丹溪以为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东垣以为本气自病,若以风为虚象者,所以治之有清热化痰养血顺气之不同,而不专用祛风之药也,按内经风论痿论痺论分为三篇,病原不同,治法亦...更多

医方集解 - 祛寒之剂


  {寒中于表宜汗,寒中于里宜温,盖人之一身,以阳气为主,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寒者阴惨肃杀之气也,阴盛则阳衰,迨至阳竭阴绝则死矣,仲景着书,先从伤寒以立论,诚欲以寒病为纲,而明其例也,其在三阳者,则用桂麻柴葛之辛温以散之,其在三阴者,非假薑附桂萸之辛热,参朮甘草之甘温,则无以祛其阴冷之邪沴,而复其若天与日之元阳也,诸伤寒湿者,皆视此为治矣。}  理中汤〔温中仲景〕

  治伤寒太阴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粪溏,脉沉无力,或厥冷拘急,或结胸吐蚘,及感寒霍乱。{太阴脾经也,腹满而吐食不下,
...更多

医方集解 - 清暑之剂


  暑为阳邪,心属离火,故暑先入心,从其类也,已月六阳,尽出於地上,此气之浮也,经曰,夏气在经络,长夏气在肌肉,表实者里必虚,又热则气泄,故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外证头痛口乾,面垢自汗,呕逆泄泻,少气倦怠,其大较也,有余证者,皆后传变也,伤暑有兼伤风者,有兼伤寒者,有兼伤湿者,有兼伤食者,有冒暑饮酒,引暑入内者,有纳凉巨室,暑不得泄,反中入内者,有手足搐搦,名暑风者,有手足逆冷,名暑厥者,有昏不知人,为中暑者,洁古曰,中热为阳证,为有余,中暑为阴证,为不足,盖肺主气,夏月火盛灼金,则肺受伤而气虚,故多不足,凡中暑者,不可作中风治。...更多

医方集解 - 利湿之剂


  {湿为阴邪,经曰,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又曰,诸湿肿满,皆属於脾,湿者土之气,土者火之子,故湿每能生热,热亦能生湿,如夏热则万物润溽也,湿有自外感得者,坐卧卑湿,身受水雨也,有身内伤得者,生冷酒麵,纵恣无度,又脾虚肾虚,不能防制也,有伤风湿者,有伤热湿者,有伤寒湿者,有伤暑湿者,有中湿而喎斜不遂,舌强语涩,昏不知人,状类中风者,湿在表在上,宜发汗,在里在下,宜渗泄,里虚者,宜实脾,挟风而外感者,宜解肌,挟寒而在半表半里者,宜温散,凡中湿者,不可作中风治。}

  五苓散〔利湿泻热,仲景〕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
...更多

医方集解 - 润燥之剂


  {经曰,诸濇枯涸乾劲皱揭,皆属於燥,乃肺与大肠阳明燥金之气也,金为生水之源,寒水生化之源绝,不能溉灌周身,荣养百骸,故枯槁而无润泽也,或因汗下亡津,或因房劳虚竭,或因浓酒厚味,皆能助狂火面损真阴也,燥在外则皮肤皱揭,在内则津少烦渴,在上则咽焦鼻乾,在下则肠枯便秘,在手足则痿弱无力,在脉则细涩而微,皆阴血为火热所伤也,治宜甘寒滋润之剂,甘能生血,寒能胜热,润能去燥,使金旺而水生,则火平而燥退矣,寒水,膀胱也,素问曰:燥乃阳明秋金之化,经曰,金水者,生成之终始,又曰,水位之下,金气承之,盖物之化从於生,物之成从於杀,造化之道,生杀之气...更多

医方集解 - 泻火之剂


  {火者气之不得其平者也,五脏六腑,各得其平,则荣卫沖和,经脉调畅,何火之有,一失其常度,则冲射搏凿而为火矣,故丹溪曰,气有余便是火也,有本经自病者,如忿怒生肝火,劳倦生脾火之类是也,有五行相剋者,如心火太盛,必剋肺金,肝火太盛,必剋脾土之类是也,有脏腑相移者,如肝移热於胆,则口苦,心移热於小肠,则淋秘之类是也,又有也经相移者,有数经合病者,相火起於肝肾,虚火由於劳损,实火生於亢害,燥火本乎血虚,湿火因於湿热,郁火出於遏抑,又有无名之火,无经络可寻,无脉证可辨,致有暴病暴死者,诸病之中,火病为多,不可以不加察也,有以泻为泻者,大黄芒...更多

医方集解 - 除痰之剂


  {窍之源不一,有因热而生痰者,有因痰而生热者,有因气而生者,有因风而生者,有因寒而生者,有因湿而生者,有因暑而生者,有因惊而生者,有多食而成者,有伤冷物而成者,有嗜酒而成者,有脾虚而成者,俗云百病皆由痰起,然内经有饮字而无痰字,至仲景始立五饮之名,而痰饮居其一,庞安常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准绳云,痰之生由於脾气不足,不能致精于肺,而淤以成者也,治痰宜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是无火之痰,痰清而稀,阴虚火动,火结为痰,是有火之痰,痰稠而浊,痰证初起,发热头痛,类外感表...更多

医方集解 - 消导之剂



  {消者,散其积也,导者,行其气也,脾虚不运,则气不流行,则停滞而为积,或作泻痢,或成症痞,以致饮食减少,五脏无所资禀,血气日以虚衰,因致危困者多矣,故必消而导之,轻则用和解之常剂,重必假峻下之汤丸,盖浊阴不降,则清阳不升,客垢不除,则真元不复,如戡定祸乱,然后可以致太平也,峻剂见攻里门,兹集缓攻平治消补兼施者,为消导之剂。  平胃散〔利湿散满,局方〕治脾有停湿,痰饮痞膈,宿食不消,满闷呕泻,及山岚瘴雾,不服水土。{土湿太过,木邪乘所不胜而侮之,脾虚不能健运,故有痰食留滞中焦,致生痞满诸证,胃寒则呕,湿盛则泻,岚瘴水
...更多

医方集解 - 收濇之剂


  {滑则气脱,脱则散而不收,必得酸涩之药,敛其耗散,而后发者可返,脱者可收也,如汗出亡阳,精滑不禁,泄痢不止,大便不固,小便自遗,久嗽亡津,此气脱也,若亡血不已,崩中暴下,诸大吐衄,此血脱也,十剂曰,濇可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气脱兼以气药,血脱兼以血药,亦兼气药,气者血之帅也,阳脱者见鬼,阴脱者目盲,此神脱也,当补阳助阴,非濇剂所能收也。}赤石脂禹余粮汤〔止利,仲景〕治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中痞魒,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下焦主分别清浊。}复利不止者...更多
上一页888990919293949596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元·叶留
清·杨守敬
清·戴兆佳
梁·庾信
陆人龙
落花散人
清·翁桂
(元)權衡
(清)孫詒讓
宋·髙似孙
李逸侯
(宋)熊蕃
宋·王存
宋·周去非
(清)西泠野樵
元·王结
凤美古诗文网
www.666scly.com
京ICP备2022028497号
Copyright @凤美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