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词年代
    • 诗经
    • 楚辞
    • 乐府
    • 古风
    • 唐诗
    • 宋词
    • 宋诗
    • 元曲
    • 作者
  • 古籍
  •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方药类-医部

古籍分类-方药类


史部
子部
集部
诗部
儒部
易部
艺部
医部
从部
佛部
道部
别史
编年
传记
地理
纪事本末
目录
史评
野史
杂史
载记
诏令奏议
正史
政书
职官
志存记录
类书
笔记
兵家
道释
法家
农家
算法
杂论
诸子
别集
词话
话本
诗话
文评
小说
演义
总集
宝卷
谜语
笑话
词集
剧曲
诗集
楚辞
对联
汉赋
春秋
礼经
蒙学
尚书
诗经
四书
小学
修身治家
语录
乐经
五经总义
孝经
八字预测
六壬预测
六爻八卦
奇门遁甲
术数
易经
风水预测
相术其他
周易梅花
紫微斗数
草木鸟兽虫鱼
绘画
器物
书法
武术
饮馔
工艺
棋技
音乐
篆刻
综合
方药类
妇幼类
各论类
经论类
其他医学
四诊类
本草类
其他
台湾文献丛刊
杂别
白话二十四史
藏外
嘉兴藏
经藏
律藏
论藏
乾隆藏
续藏
续藏经
杂藏
道别
洞神部
洞玄部
洞真部
太平部
太玄部
续道部
正一部
太清部

串雅内外编 - 串雅内外编


  串雅内外编 清 赵学敏

  串雅内编

  绪论

  负笈行医,周游四方,俗呼为走方。其术肇于扁鹊,华佗继之。故其所传诸法与国医少异:治外以针刺蒸灸胜;治内以顶、串、禁、截胜。取其速验,不计万全也。

  手所持器以铁为之,形如环盂,虚其中,置铁丸,周转摇之,名曰虎刺。乃始于李次口。

  次口,走医也。常行深山,有虎啮刺于口,求李拔之。次口置此器于虎口,为拔其刺。后其术大行,名闻江湖。祖其术者率持此以为识,即名虎刺云(三才藻异
...更多

严氏济生方 - 严氏济生方


  严氏济生方 宋 严用和

  原序一

  古人不在朝廷之上,必居医卜之中,虽然医之为艺诚难矣,亦贵乎精也。所谓精者,当先造于四者之妙而已。古人云,脉病证治是也。夫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理,乃知受病之因,得病之因,乃识其证,既识其证,则可详其所治,四者不失,临病之际,可以疗寒以冷,有余者与之,不足者取之,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苟不明此,鲜有不致毙者,良可叹哉!用和幼自八岁喜读书,年十二,受学于复真刘先生之门,先生名开,立之其字也。独荷予进,面命心传,既十七,四方士夫,曾不以少年浅
...更多

医方集解 - 医方集解


《医方集解》(公元 1682 年)清.汪昂(讱庵)著。二十一卷。 本书把方剂分为 21 门,收正方常用方 320 余,附方更多 ,注释扼要。 补养之剂 发表之剂 涌吐之剂 攻里之剂 表里之剂 和解之剂 理气之剂 理血之剂 祛风之剂 祛寒之剂 清暑之剂 利湿之剂 润燥之剂 泻火之剂 除痰之剂 消导之剂 收濇之剂 明目之剂 痈疡之剂 经产之剂 救急良方 勿药元诠...更多

医方集解 - 补养之剂


  {补者,补其所不足也,养者,栽培之,将护之,使得生遂条达,而不受戕贼之患也,人之气禀,罕得其平,有偏於阳而阴不足者,有偏於阴而阳不足者,故必假药以滋助之,而又须优游安舒,假之岁月,使气血归於和平,乃能形神俱茂,而疾病不生也,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鬬而铸兵,不亦晚乎,故先补养,然补养非旦夕可效,故以丸剂居前,汤剂居后。} 六味地黄丸{补真阴,除百病,钱氏仲阳因仲景八味丸减去桂附,以治小儿,以小儿纯阳,故减桂附,今用通治大小证。}治肝肾不足,真阴亏损,精血枯竭,憔悴羸弱...更多

医方集解 - 发表之剂


  {发者,升之散之汗之也,表者,对里而言也,三阳为表,三阴为里,而太阳为表之表,阳明为表之里,少阳为半表半里也,邪之伤人,先中於表,以渐而入於里,始自太阳,以及阳明,少阳,乃入阴经,由太阴少阴以及厥阴,六经乃尽也,治病者当及其在表而汗之散之,使不至於传经入里,则病易已矣,若表邪未尽而遽下之,则表邪乘虚入里,或误补之,则内邪壅闭不出,变成坏证者多矣,经曰,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麻黄汤〔寒伤营发表仲景〕

  治伤寒太阳证邪气在
...更多

医方集解 - 涌吐之剂


  {邪在表宜汗,在上焦宜吐,在中下宜下,此汗吐下三法也,若邪在上焦而反下之,则逆其性矣,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又曰,在上者涌之,是也,先贤用此法者最多,今人惟知汗下,而吐法绝置不用,遇当吐者而不行涌越,使邪气壅结而不散,轻病致重,重病致死者多矣,朱丹溪曰,吐中就有发散之义,张子和曰,诸汗法古方多有之,惟以吐发汗者,世罕知也,故予尝曰吐法兼汗,以此夫。}

  瓜蒂散〔吐实邪仲景〕  治卒中痰迷,涎潮壅盛,颠狂烦乱,人事昏沈,五痫痰壅,及火气上冲,喉不得息,食填太阴,欲吐不出。〔痰壅上膈,火气上冲,食停上脘,并当用
...更多

医方集解 - 攻里之剂


  {邪在表宜汗,邪在里宜下,人之一身,元气周流,不能容纤芥之邪,稍有滞碍,则壅塞经络,隔遏阴阳而后为病矣,或寒或热,或气或血,或痰或食,为证不一,轻则消而导之,重必攻而下之,使垢瘀尽去,而正气可复,譬之寇盗不勦,境内终不得安平也,然攻下之剂,须适事为宜,如邪胜而剂轻,则邪不服,邪轻而剂重,则伤元气,不可不审也,其攻而不峻者,别见消导门。}

  大承气汤〔胃腑大实满仲景〕

  治伤寒阳明腑证,阳邪入里,胃实不大便,发热谵语,自汗出,不恶寒,痞满燥实坚全见,杂病三焦大热,脉沉实者。{阳明外证,
...更多

医方集解 - 表里之剂


  病在表者,宜汗宜散,病在里者,宜攻宜清,至於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者,仲景复立大柴胡葛根黄芩等法,合表里而兼治之,后人师其意,则有防风通圣参苏五积诸剂,姑採数方以荑其余,善用者审证而消息之可也。

  大柴胡汤〔少阳阳明解表攻里仲景〕

  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阳邪入里,热结在里。〔里非三阴之里,乃胃腑也,此为少阳阳明,三阴亦有转入阳明者,如太阴有桂枝加大黄汤,少阴有三大承气,厥阴一小承气,皆兼阳明证也。〕心下痞魒,呕而下利,或往来寒热,烦渴谵语,腹满便秘,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脉洪或沉实弦数者
...更多

医方集解 - 和解之剂


  {邪在表宜汗,在上宜吐,在里宜下,若在半表半里,则从中治,宜和解,故仲景于少阳证,而以汗吐下三者为戒也,昔贤云,或热病脉躁盛而不得汗者,阳脉之极也死,然有当和解之证,汗之不得汗,和解之力到,汗自出而解,慎勿错认作死证也,由是观也,和解之剂,用以分理阴阳,调和营卫,顾不重欤。}

  小柴胡汤〔半表半里仲景〕

  治伤寒中风少阳证,往来寒热,胸箫痞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腹中痛,或箫下痛,或渴,或欬,或利或悸,小便不利,口苦耳聋,脉弦,或汗后余热不解,及春月时嗽疟发寒热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更多

医方集解 - 理气之剂


  {经曰,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又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百病多生于气也,夫人身之所恃以生者,此气耳,源出中焦,总统于肺,外护于表,内行于里,周流一身,顷刻无闲,出入升降,昼夜有常,曷尝病于人哉,及至七情交攻,五志并发,乖戾失常,清者化而为浊,,行者阻而不通,表失护卫而不和,里失营运而弗顺,气本属阳,及胜则为火矣,河间所谓五志过极皆为火,丹溪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也,人身有宗气,营气,卫气,中气,元气,胃气,沖和之气,上升之气,而察气尤为主,及其为病,则为冷气,滞...更多
上一页878889909192939495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李兆洛
明·柯丹邱
(战国)尸佼撰;(清)汪继培校正
李耳
宋·叶梦得
娥川主人
唐·怀素
(明)许仲琳 编辑
(清)王士禛
清·周士祢
明·傅山
宋·刘仲甫
明·张时彻
(唐)佚名等撰
清·刘曾騄
朱一玄 编
凤美古诗文网
www.666scly.com
京ICP备2022028497号
Copyright @凤美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