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词年代
    • 诗经
    • 楚辞
    • 乐府
    • 古风
    • 唐诗
    • 宋词
    • 宋诗
    • 元曲
    • 作者
  • 古籍
  •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志存记录-史部

古籍分类-志存记录


史部
子部
集部
诗部
儒部
易部
艺部
医部
从部
佛部
道部
别史
编年
传记
地理
纪事本末
目录
史评
野史
杂史
载记
诏令奏议
正史
政书
职官
志存记录
类书
笔记
兵家
道释
法家
农家
算法
杂论
诸子
别集
词话
话本
诗话
文评
小说
演义
总集
宝卷
谜语
笑话
词集
剧曲
诗集
楚辞
对联
汉赋
春秋
礼经
蒙学
尚书
诗经
四书
小学
修身治家
语录
乐经
五经总义
孝经
八字预测
六壬预测
六爻八卦
奇门遁甲
术数
易经
风水预测
相术其他
周易梅花
紫微斗数
草木鸟兽虫鱼
绘画
器物
书法
武术
饮馔
工艺
棋技
音乐
篆刻
综合
方药类
妇幼类
各论类
经论类
其他医学
四诊类
本草类
其他
台湾文献丛刊
杂别
白话二十四史
藏外
嘉兴藏
经藏
律藏
论藏
乾隆藏
续藏
续藏经
杂藏
道别
洞神部
洞玄部
洞真部
太平部
太玄部
续道部
正一部
太清部

风俗通义校注 - 卷 二


  孔子曰:「眾善焉,必察之;眾惡焉,必察之。〔二〕」孟軻云:「堯、舜不勝其美,桀、紂不勝其惡。傳言失指,圖景失形。〔三〕」眾口鑠金〔四〕,積毀消骨〔五〕,久矣其患之也。是故樂正后夔有一足之論〔六〕,晉師己亥渡河,有三豕之文〔七〕,非夫大聖至明,孰能原析之乎?論語:「名不正則言不順。〔八〕」易稱:「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九〕」故糾其謬曰正失也。

  〔一〕蘇頌曰:「正失第二,子抄云:「第六。」」

  〔二〕論語衛靈公章:「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潛夫論潛歎篇、傳葛洪涉史隨
...更多

风俗通义校注 - 卷 三


  夫聖人之制禮也,事有其制,曲有其防〔二〕,為其可傳,為其可繼〔三〕,賢者俯就,不肖跂及〔四〕。是故子張過而子夏不及,〔五〕然則無愈;子路喪姊〔六〕,期而不除,仲尼以為大譏〔七〕;況於忍能矯情,直意而已也哉?詩云:「不愆不忘,帥由舊章〔八〕。」論語:「不為禮,無以立。〔九〕」故注近世苟妄曰愆禮也。

  〔一〕蘇頌曰:「
...更多

风俗通义校注 - 卷 四


  孔子稱:「大哉!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二〕」又曰:「君子之道,忠恕而已。〔三〕」至於訐以為直〔四〕,隱以為義,枉以為厚,偽以為名,此眾人之所致譽,而明主之所必討;蓋觀過知仁,〔五〕謂中心篤誠,而無妨於化者,故覆〔六〕其違理曰過譽也。

  〔一〕蘇頌曰:「過譽第四,子抄云:「第七。」」

  〔二〕今論語雍也篇作「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無「大哉」二字,有「也」字。禮記中庸:「子曰:「中庸其至矣乎!」」釋文:「一本作「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與應氏引合。

...更多

风俗通义校注 - 卷 五


  易記出處默語〔二〕,書美「九德咸事」〔三〕,同歸殊塗,一致百慮〔四〕,不期相反,各有云〔五〕尚而已。是故伯夷讓國以採薇〔六〕,展禽不去於所生〔七〕;孔丘周流以應聘〔八〕,長沮隱居而耦耕〔九〕;墨翟摩頂以放踵〔一0〕,楊朱一毛而不為〔一一〕;干木息偃以藩魏〔一二〕,包胥重...更多

风俗通义校注 - 卷 六



  易稱:「先王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二〕」詩云:「鐘鼓鍠鍠,磬管鎗鎗,降福穰穰。〔三〕」書曰:「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四〕」鳥獸且猶感應,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夫樂者,聖人所以動〔五〕天地,感鬼神〔六〕,按〔七〕萬民,成性類者也。故黃帝作咸池〔八〕,顓頊作六莖〔九〕,嚳作五英〔一0〕,堯作大章〔一一〕,舜作韶〔一二〕,禹作夏〔一三〕,湯作@,〔一四〕武王作武〔一五〕,周公作勺〔一六〕。勺,言能斟勺先祖之道也〔一七〕;武,言以〔一八〕功定天下也;護,言救民也;夏,大承二帝也;韶,繼堯也〔一九〕;大章,章之
...更多

风俗通义校注 - 卷 七


  易稱:「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二〕」然時有昏晦。詩美:「滔滔江、漢,南北之紀。〔三〕」然時有壅滯。論語「固天縱之〔四〕」,莫盛於聖,然時有困否。日月不失其體,故蔽而復明;江、漢不失其源,故窮而復通;聖人不失其德,故廢而復興。非唯聖人,俾爾亶厚〔五〕,夫有恒者,亦允臻矣〔六〕。是故君子厄窮而不閔,勞辱而不苟〔七〕,樂天知命〔八〕,無怨尤焉〔九〕,故錄先否後喜〔一0〕曰窮通也。

  〔一〕蘇頌曰:「窮通七,子抄云:「十五。」」

  〔二〕易繫辭上文。

  〔三〕詩小雅
...更多

风俗通义校注 - 卷 八


  禮:「天子祭天地山川,歲遍。〔二〕」春秋國語〔三〕:「凡禘郊宗祖報,此五者,國之典禮〔四〕;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於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為質者也〔五〕;及天之三辰,所昭〔六〕仰也;地之五行,所生殖也;九州名山川澤,所出財用也:非是族也,不在祀典。」禮矣〔七〕。論語:「非其鬼而祭之,諂也。〔八〕」又曰:「淫祀無福〔九〕。」是以泰山不享季氏之旅〔一0〕,而易美西鄰之禴祭〔一一〕,蓋重祀而不貴牲,敬寶而不求華也。自高祖受命,郊祀〔一二〕祈望〔一三〕,世有所增,武帝尤敬鬼神〔一四〕,于時盛矣。至平帝時,天地六宗〔一五〕已下,...更多

风俗通义校注 - 卷 九


  禮:天子祭天地、五嶽、四瀆,諸侯不過其望也,大夫五祀,士門戶,庶人祖〔二〕。蓋非其鬼而祭之,諂也〔三〕。又曰:「淫祀無福。〔四〕」是以隱公將祭鍾巫〔五〕,遇賊蒍氏〔六〕;二世欲解淫神,閻樂劫弒〔七〕;仲尼不許子路之禱,而消息之節平〔八〕;荀罃不從桑林之祟〔九〕,而晉侯之疾間〔一0〕。由是觀之:則淫躁而畏者〔一一〕,災自取之,厥咎嚮〔一二〕應,反誠據義,內省不疚者〔一三〕,物莫能動,禍轉為福矣。傳曰:「神者,申也。〔一四〕怪者,疑也。〔一五〕」孔子稱「土之怪為墳羊」〔一六〕,論語:「子不語怪、力、亂、神。〔一七〕」故采其晃著者曰怪神...更多

风俗通义校注 - 卷 十


  孝經曰:「聖不獨立,智不獨治,神不過天地,同靈造虛,由立五嶽,設三台。〔二〕」傳曰:「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其餘或伯或子男,大小為差。〔三〕」尚書:「咸秩無文。〔四〕」王者報功,以次秩之,無有文也〔五〕。易稱:「山澤通氣。〔六〕」禮:「名山大澤,不以封諸侯。〔七〕」故積其類曰山澤也。

  〔一〕蘇頌曰:「山澤十,子抄云:「二十四。」」

  〔二〕馬國翰以下引傳為援神契,定此為孝經緯援神契文。黃奭曰:「案風俗通原文引作孝經,今孝經無其文,據列仙傳引作援神契,其為緯文無疑。朱彝尊經義考僅引
...更多

风俗通义校注 - 佚 文


  聲音

  相,拊也,所以輔相於樂 。奏樂 之時,先擊 相。(御覽五八四)

  器案:禮記樂 記:「治亂以相,訊疾以雅。」鄭玄注:「相即柎 也,亦以節樂 。柎 者,以韋為 衣,裝之以糠,糠一名柎 ,因以名焉。今齊人或謂糠為 相。」孔穎達疏:「相即柎 也,所以輔助於樂 ,故謂柎 為 相。」孔疏即本之應 說。

  雅,形如漆筩,有椎。禮云:「訊疾以雅」是也。(御覽五八四)

  擊 壤,形如履,長三四寸,下僮以為 戲 。(路史後紀十)
...更多
上一页676869707172737475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曹廷杰
宋·任越庵
明·顾起纶
(明)佚名
(唐)王维撰
(明)不著撰人
明·廖道南
(明)酉阳野史
清·吴兰修
李嗣真
唐·净觉
宋·严用和
(唐)崔令钦撰
明·杨爵
(南朝梁)萧统 (唐)李善注
清·云川道人
凤美古诗文网
www.666scly.com
京ICP备2022028497号
Copyright @凤美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