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词年代
    • 诗经
    • 楚辞
    • 乐府
    • 古风
    • 唐诗
    • 宋词
    • 宋诗
    • 元曲
    • 作者
  • 古籍
  •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别集-集部

古籍分类-别集


史部
子部
集部
诗部
儒部
易部
艺部
医部
从部
佛部
道部
别史
编年
传记
地理
纪事本末
目录
史评
野史
杂史
载记
诏令奏议
正史
政书
职官
志存记录
类书
笔记
兵家
道释
法家
农家
算法
杂论
诸子
别集
词话
话本
诗话
文评
小说
演义
总集
宝卷
谜语
笑话
词集
剧曲
诗集
楚辞
对联
汉赋
春秋
礼经
蒙学
尚书
诗经
四书
小学
修身治家
语录
乐经
五经总义
孝经
八字预测
六壬预测
六爻八卦
奇门遁甲
术数
易经
风水预测
相术其他
周易梅花
紫微斗数
草木鸟兽虫鱼
绘画
器物
书法
武术
饮馔
工艺
棋技
音乐
篆刻
综合
方药类
妇幼类
各论类
经论类
其他医学
四诊类
本草类
其他
台湾文献丛刊
杂别
白话二十四史
藏外
嘉兴藏
经藏
律藏
论藏
乾隆藏
续藏
续藏经
杂藏
道别
洞神部
洞玄部
洞真部
太平部
太玄部
续道部
正一部
太清部

广弘明集 - 卷第二十四


  僧行篇第五之二  沙汰僧徒诏(宋武帝)褒扬僧德诏(七首)

  (元魏孝文帝)述僧中食论(南齐沈休文)

  述僧设会论(沈休文)议沙汰僧诏(并答)  (北齐文宣帝)吊道澄法师亡书(梁简文)

  与东阳盛法师书(梁王筠)与汝南周颙书(梁释智林)与举法师书(梁刘峻一名孝标)与咬法师书(并答)

  (梁王曼颖)吊震法师亡书(梁刘之遴)与震兄李敬胐书(同上作)  吊僧正京法师亡书(同上作)东阳金华山栖志(梁刘孝标)与徐仆射述役僧书(陈释真观)谏仁山深法师
...更多

广弘明集 - 卷第二十五


  僧行篇第五之三

  福田论隋沙门释彦琮问出家损益诏(并对)唐高祖出沙汰佛道诏同上令道士在僧前诏(并表)唐太宗议沙门敬三大诏(并议状表启论)今上皇帝福田论隋东都洛宾上林园翻经馆学士沙门释彦琮隋炀帝大业三年新下律令格式令云。诸僧道士等有所启请者。并先须致敬然后陈理。虽有此令僧竟不行。时沙门释彦琮不忍其事。乃着福田论以抗之。意在讽刺。言之者无罪。闻之者以自诫也。帝后朝见。诸沙门并无致敬者。大业五年至西京郊南大张文物。两宗朝见。僧等依旧不拜。下敕曰。条令久行。僧等何为不致敬。时明赡法师对曰。陛下弘护三宝当顺佛言。经中
...更多

广弘明集 - 卷第二十六


  若夫慈济之道终古式瞻。厚命之方由来所重。故蠢蠢怀生喁喁哨类。莫不重形爱命憎生恶死。即事可睹岂待言乎。然有性涉昏明情含嗜欲。明者恕已为喻。

  不加恼于含灵昏者利己为怀。无存虑于物命。故能安忍苦楚纵荡贪痴。以多残为声势。以利欲为功德。是知坑赵六十余万。终伏剑于秦邦。膳毕方丈为常。穷形戮于都市。至于祸作殃及。方悔咎原徒思顾复。终无获已。然则释氏化本止杀为先。由斯一道取济群有。故慈为佛心。慈为佛室。慈善根力随义而现。有心慈德。通明起虑而登色界。况复慈定深胜兵毒所不能侵。慈德感徵蛇虎为之驯扰。

...更多

广弘明集 - 卷第二十七


  夫群生所以久流转生死海者。良由无戒德之舟职者也。若乘戒舟鼓以慈棹。

  而不能横截风涛远登彼岸者。无此理也。故正教虽多一戒而为行本。其由出必由户。何莫由斯戒矣。是以创起道意先识斯门。于诸心境筹度怀行。其状如何。故论云。夫受戒者慈悲为务。于三千界内万亿日。月上至非想下及无间。所有生类并起慈心不行杀害。或尽形命或至成佛。长时类通统周法界。此一念善。功满虚空。其德难量。惟佛知际。不杀既尔。余业例然。由斯戒德故能远大。所以上天下地幽显圣贤。莫不凭祖此缘用为基趾。经不云乎。戒如大地。生成住持。出有心发。是曰生也。圣道良
...更多

广弘明集 - 卷第二十八


  福者何耶。所谓感乐受以安形。取欢娱以悦性也。然则法王立法周统识心。  三界牢狱三科检定。一罪二福三曰道也。罪则三毒所结。系业属于鬼王。论其相状后篇备列。福则四弘所成。我固属于天主。道则虚通无滞。据行不无明昧昧则乘分小大智涉信法。明则特达理性高超有空。斯道昌明如别所显。今论福者。悲敬为初。悲则哀苦趣之艰辛。思拔济而出离。敬则识佛法之难遇。弘信仰而登神。缘境乃涉事情。据理惟心为本。故虚怀不系。则其福不回于自他。倒想未移。则作业有乖于事用。故绵古历今相从不息。王者识形有之非我。兴住持于塔寺。余则困于不足。多行施以周给。是知为有造业未曰超...更多

广弘明集 - 卷第二十九



  广弘明者。言其弘护法网开明于有识也。自上九篇随时布现筹度理路。其缘颇悉。然于志之所之。未备详睹。如不陈列颂声何寄。故次编之殷鉴遐迩。且法王御宇哥颂厥初。梵王天主声闻菩萨。咸资偈赞用畅幽诚。无经不有彰于视听。

  东夏王臣斯途不惑拟伦。帝德国美无不称焉。所以写送性情统归总乱。在于斯矣。然晋宋已来。诸集数百余家。信重佛门俱陈声略。至于捃拾百无一在。且列数条用尘博观。

  梁代弘明集统归篇录释僧佑弘明论释智静檄魔文释宝林破魔露布  -----------------------
...更多

广弘明集 - 卷第三十


  统归篇第十

  晋沙门支道林赞佛诗(八首)晋沙门支遁咏怀大德禅思山居诗晋沙门释慧远念佛三昧诗序(并佛菩萨赞)晋王齐之念佛三昧诗齐王元长法乐哥词(十二章)梁武述三教诗梁昭明开善寺法会诗梁简文望同泰寺浮图诗(并和五首)  简文咏五阴识文梁刘孝绰百论舍罪福诗梁简文蒙华林园戒诗梁昭明讲讫赋三十韵诗梁简文预忏直疏诗(并和)梁简文出兴业寺讲诗梁元帝和五明集诗梁昭明钟山解讲诸人和诗梁皇太子八关夜述游四城门诗(并和)梁简文游光宅寺诗梁简文被幽述志诗(四首)梁沈隐侯临终遗上表宋谢灵运临终诗陈沙门释智恺临终诗陈何处士游山寺并杂诗
...更多

弘明集 - 弘明集


  《弘明集》为南朝梁着名高僧僧祐所着。僧祐,俗姓俞,彭城下邳人。该地为今江苏邳县。从后汉以来,这一带便是华东佛教的重镇。据《梁高僧传》,僧祐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西元四四五年)生于建康(今南京)。幼时即有向佛之心,曾随父母参建初寺,不肯归家。十四岁时为逃婚走往钟山定林寺,依法达法师。达师戒行精严,闻名于世。二十岁,僧祐受具足戒,又从法颖律师学毗尼,悉心钻求,晨昏不懈。齐竟陵文宣王礼请他,为之设讲席,一时座下听律者达七八百众。武帝时,他奉敕到吴中整顿僧伽,并讲《十诵律》,申受戒之法。他精于《十诵》,春秋开讲,四十余年间演此律达七十余遍...更多

弘明集 - 卷第一


  夫覺海無涯。慧境圓照。化妙域中。實陶鑄於堯舜。理擅繫表。乃埏埴乎周孔矣。然道大信難。聲高和寡。須彌峻而藍風起。寶藏積而怨賊生。昔如來在世化震大千。猶有四魔蓄忿六師懷毒。況乎像季其可勝哉。自大法東漸。歲幾五百。緣各信否。運亦崇替。正見者敷讚。邪惑者謗訕。至於守文曲儒。則拒為異教。巧言左道。則引為同法。拒有拔本之迷。引有朱紫之亂。遂令詭論稍繁訛辭孔熾。夫鶡旦鳴夜。不翻白日之光。精衛銜石。無損滄海之勢。然以闇亂明。以小罔大。雖莫動毫髮。而有塵視聽。將令弱植之徒隨偽辯而長迷。倒置之倫逐邪說而永溺。此幽塗所以易墜。淨境所以難陟者也。祐以末學...更多

弘明集 - 卷第二


  明佛論

  晉宗炳

  夫道之至妙。固風化宜尊。而世多誕佛。咸以我躬不閱遑恤于後。萬里之事百年以外。皆不以為然。況復須彌之大。佛國之偉。精神不滅。人可成佛。心作萬有。諸法皆空。宿緣綿邈億劫乃報乎。此皆英奇超洞理信事實。黃華之聽豈納雲門之調哉。世人又貴周孔書典。自堯至漢。九州華夏曾所不暨。殊域何感漢明。何德而獨昭靈彩。凡若此情又皆牽附。先習不能曠以玄覽。故至理匪遐而疑以自沒。悲夫。中國君子明於禮義。而闇於知人之心。寧知佛之心乎。今世業近事謀之不臧。猶興喪反之。況精神我也。得焉則清升無窮。失
...更多
上一页575859606162636465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董其昌
明·司守谦
魏·曹操
明·杜巽才
清·凌廷堪
(梁)孝元帝
清·徐世溥
宋·王应麟
清·叶其蓁
唐·孟棨
(清)梁溪坐观老人
元·王鹗
宋·仁勇
清·陈培桂
明·张陛
清·蒋敦复
凤美古诗文网
www.666scly.com
京ICP备2022028497号
Copyright @凤美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