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词年代
    • 诗经
    • 楚辞
    • 乐府
    • 古风
    • 唐诗
    • 宋词
    • 宋诗
    • 元曲
    • 作者
  • 古籍
  •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别集-集部

古籍分类-别集


史部
子部
集部
诗部
儒部
易部
艺部
医部
从部
佛部
道部
别史
编年
传记
地理
纪事本末
目录
史评
野史
杂史
载记
诏令奏议
正史
政书
职官
志存记录
类书
笔记
兵家
道释
法家
农家
算法
杂论
诸子
别集
词话
话本
诗话
文评
小说
演义
总集
宝卷
谜语
笑话
词集
剧曲
诗集
楚辞
对联
汉赋
春秋
礼经
蒙学
尚书
诗经
四书
小学
修身治家
语录
乐经
五经总义
孝经
八字预测
六壬预测
六爻八卦
奇门遁甲
术数
易经
风水预测
相术其他
周易梅花
紫微斗数
草木鸟兽虫鱼
绘画
器物
书法
武术
饮馔
工艺
棋技
音乐
篆刻
综合
方药类
妇幼类
各论类
经论类
其他医学
四诊类
本草类
其他
台湾文献丛刊
杂别
白话二十四史
藏外
嘉兴藏
经藏
律藏
论藏
乾隆藏
续藏
续藏经
杂藏
道别
洞神部
洞玄部
洞真部
太平部
太玄部
续道部
正一部
太清部

广弘明集 - 卷第十四


  辩惑篇第二之十

  内德论门下典仪李师政若夫十力调御。运法舟于苦海。三乘汲引。坦夷途于火宅。劝善进德之广。

  七经所不逮。戒恶防患之深。九流莫之比。但穷神知化。其言宏大而可惊。去惑绝尘。厥轨清邈而难蹈。华夷士庶朝野文儒。各附所安鲜味斯道。自非研精以考真妄。沉思而察苦空。无以立匪石之信根。去若亡之疑盖。远则净名妙德知道胜而服勤。近则天亲龙树悟理真而敦。悦罗什道安之笃学。究玄宗而益敬。僧睿惠远之归信。迄皓首而弥坚。迈士安之淫书。甚宣尼之玩易。千金未足惊其视。八音不能改其听。闻之博而乐愈深。
...更多

广弘明集 - 卷第十五


  佛德篇第三

  序曰。夫以。蒙俗作梗。妙籍舟师。师之大者。所谓王也。故王者往也。若海之朝宗百川焉。王之取号况于此也。然则统言王者。约缘乃多。事理两分举要惟二。初谓详事。二谓明理。故详事之王。则人王天王是也。行化在事。事止于身。身存而化行。身灭而化息。此则外计其身。而莫思其内识。故目其化。为外教也。二谓明理。则法王佛觉是也。行化在理。理在于心。心存而化行。想灭而境绝。此则内捡其心。而不缘于外境。故目其化。为内教也。所以厚身而存生。

  生生而不穷。捐生而去情。情亡而照寂。致使存形之教万国同
...更多

广弘明集 - 卷第十六


  佛德篇第三之二

  谢述佛法事书启(十四首)

  梁简文寺刹像等铭(十首)

  梁沈约等奉阿育王寺钱启濯简文臣讳言。臣闻八国同祈。事高于法本。七区皆蕴。理备于涌泉。故牙床白伞无因不睹。金瓶宝函有缘斯出。伏惟陛下。悬天镜于域中。运大权于宇内。三有均梦。是临之以慧日。百药同枯。则润之以慈雨。动寂非己行住因物。无能名矣。臣何得而称焉。故以昭光赤书。贱前史之为瑞。珥芝景玉。嗤往代之为珍。

  难遇者乃如来真形舍利。昭景宝瓶浮光德水。如观钩锁似见龙珠。自
...更多

广弘明集 - 卷第十七


  佛德篇第三之三  隋国立舍利塔诏隋高祖舍利感应记隋著作王邵庆舍利感应表(并答)隋安德王雄百官等隋国立佛舍利塔诏隋文帝(自注一十六州等)

  岐州凤泉寺雍州仙游寺嵩州嵩岳寺泰州岱岳寺华州思觉寺衡州衡岳寺定州恒岳寺廓州连云岳寺牟州巨神山寺吴州会稽山寺同州大兴国寺蒲州栖岩寺苏州虎丘山寺泾州大兴国寺并州无量寿寺隋州益州秦州杨州郑州青州亳州汝州瓜州番州桂州交州相州大慈寺襄州大兴国寺蒋州门下仰惟。正觉大慈大悲。救护群生津梁庶品。

  朕归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之内一切人民俱发菩提共修福业。使当今现
...更多

广弘明集 - 卷第十八


  法义篇第四之一

  夫法者何耶。所谓凭准修行。清神洗惑而为趣也。义者何耶。所谓深有所以千圣不改其仪。万邪莫回其致者也。俗法五常。仁义礼智信也。百王不易其典。

  众贤赞翼而不坠者也。道法两谛。谓真俗也。诸佛之所由生。群有因之而超悟者也。然则俗保五常。沦惑绵亘。道资两谛。胜智增明。故真俗为出道之阶基。正法为入空之轨躅者也。故论云。非俗无以通真。非真无以遣俗。又云。诸佛说法常依二谛。斯则大略之成教也。至于大小半满之流。三箧八藏之典。明心尘之显晦。哓业报之殊途。通慧解以镜象心。了世相以光神照也
...更多

广弘明集 - 卷第十九


  法义篇第四之二

  内典序齐沈约齐皇太子解讲疏沈约齐竟陵王发讲疏(并颂)沈约齐竟陵王解讲疏(二首)沈约与荆州隐士刘虬书(三首)齐竟陵王请梁祖讲金字波若启(并答往返六首)梁皇太子纲述御讲波若序梁陆云叙御讲波若义梁萧子显谢御讲波若竟启梁皇太子内典序沈约奉齐司徒竟陵王教作尚矣哉群生之始也。义隐三藏之外。事非二乘所窥。自并识达同奔随缘受业。人天异轨翱动殊贯。苦乐翻回愚智相袭。莫不宅火轮鹜拟焰飙迁。以寸阴之短晷。驰永劫之遥路。精灵起伏万绪千名。如来发源恒品。盖亦含生之一至于并首争驰。斯固未或异也。至于覆篑无始之初成功短
...更多

广弘明集 - 卷第二十


  法义篇第四之三

  上大法颂梁皇太子纲上太子玄圃讲颂梁晋安王纲涅槃经疏序梁武帝法宝联璧序梁湘东王绎成实论序梁简文帝内典碑铭集林序梁元帝禅林妙记集序唐释玄则奉诏撰法苑珠林序司元大夫李俨撰上大法颂表皇太子纲臣纲言。臣闻至理隆而德音阐。成功臻而颂声作。在乎奚斯。考甫神雀嘉树或止事盛乎区中。庆昭乎一物。犹且手舞足蹈传式方来。况乃道出百非义高三代。而可阁笔韬辞咏歌不作者也。伏惟陛下。天上天下。妙觉之理独圆。三千大千。无缘之慈普被。慧舟匪隔法力无垠。躬纡尊极降宣至理。泽雨无偏心田受润。是以九围共溺并识归涯。万国均梦一日俱
...更多

广弘明集 - 卷第二十一


  法义篇第四之四

  梁昭明太子答云法师请讲书三首(并启答)昭明谢敕脐水犀如意启昭明太子解二谛义章南涧寺释慧超论咨二谛义(往反六番)

  晋安王纲咨二谛义旨(往反五番)招提寺释慧琰咨二谛义(往反四番)

  栖玄寺释昙宗咨二谛义(往反四番)中郎王规咨二谛义旨灵根寺释僧迁咨二谛义罗平候萧正立咨二谛义旨(往反四番)

  衡山候萧恭咨二谛义旨(往反四番)中兴寺释僧怀咨二谛义始兴王第四男萧映咨二谛义旨(往反四番)吴平王世子萧励咨二谛义旨(往反五番大博学读书
...更多

广弘明集 - 卷第二十二


  法义篇第四之五

  众生佛不相异义(南齐沈约字休文)六道相续作佛义(沈约)

  因缘义(沈约)形神义(沈约)

  神不灭义(沈约)难范缜神灭义(沈约)  因缘无性论陈沙门真观(并朱世卿自然论)

  北齐三部一切经愿文(魏收)周藏经愿文(王褒)

  宝台经藏愿文(隋炀帝)三藏圣教序(并表请谢答太宗文帝)

  述三藏圣教序(并谢答今上)述诖般若经序(唐褚亮)  金刚般若经集诖序(司元大夫李俨)与翻经诸僧书
...更多

广弘明集 - 卷第二十三


  僧行篇第五

  序曰。夫论僧者六和为体。谓戒见利及三业也。是以道洽幽明。德通贤圣。

  开物成务则福被人天。导解律仪则化垂空有并由式敬六和扬明三宝。内荡四魔之弊。外倾八慢之幢。遂使三千围内咸禀僧规。六万遐年俱遵声教。非僧弘御孰振斯哉。然则道涉窊隆。岠百六之阳九。尘随信毁。怀利用之安危。通人不滞其开抑。鄙夫有阻于时颂。故使众杂邪正。布逼引之康庄。心包明昧。显登机之衢术。是知满愿之侣。乘小道而摄生。天热之伦。寄邪徒而化物。击扬核于适道。

  弘喻在于权谋。未俟威容惟存离
...更多
上一页565758596061626364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梁)释慧皎
晋·习凿齿
台湾府赋役册
唐·吴兢
刘文武
(五代)刘崇远
清·陶承熹
(宋)王安石撰
(明)宋濂
汪国垣
金·圆明老人
清·熊钟谷
五代·王仁裕
唐·李延寿
元·宇文懋昭
咸淳玉峰续志
凤美古诗文网
www.666scly.com
京ICP备2022028497号
Copyright @凤美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