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词年代
    • 诗经
    • 楚辞
    • 乐府
    • 古风
    • 唐诗
    • 宋词
    • 宋诗
    • 元曲
    • 作者
  • 古籍
  • 百科
首页 > 古籍 > 论藏-佛部

古籍分类-论藏


史部
子部
集部
诗部
儒部
易部
艺部
医部
从部
佛部
道部
别史
编年
传记
地理
纪事本末
目录
史评
野史
杂史
载记
诏令奏议
正史
政书
职官
志存记录
类书
笔记
兵家
道释
法家
农家
算法
杂论
诸子
别集
词话
话本
诗话
文评
小说
演义
总集
宝卷
谜语
笑话
词集
剧曲
诗集
楚辞
对联
汉赋
春秋
礼经
蒙学
尚书
诗经
四书
小学
修身治家
语录
乐经
五经总义
孝经
八字预测
六壬预测
六爻八卦
奇门遁甲
术数
易经
风水预测
相术其他
周易梅花
紫微斗数
草木鸟兽虫鱼
绘画
器物
书法
武术
饮馔
工艺
棋技
音乐
篆刻
综合
方药类
妇幼类
各论类
经论类
其他医学
四诊类
本草类
其他
台湾文献丛刊
杂别
白话二十四史
藏外
嘉兴藏
经藏
律藏
论藏
乾隆藏
续藏
续藏经
杂藏
道别
洞神部
洞玄部
洞真部
太平部
太玄部
续道部
正一部
太清部

决定藏论 - 决定藏论



决定藏论

  梁 真谛译

    决定藏论卷上

    梁天竺三藏真谛译

  心地品第一之一

  智慧靡不通  于净更无治

  济世论世尽  顶礼最胜尊

  法如所说者  静地道为道

  未解此三法  世转如轮转

  圣僧住于法  过缚过余众

  十分八分八  果道道果故

  若诸
...更多

六门教授习定论 - 六门教授习定论



六门教授习定论

  无著本 世亲释 唐 义净译

    六门教授习定论一卷

    无著菩萨本世亲菩萨释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今欲利益一切有情令习世定及出世定速能舍离诸烦恼故。述此方便。颂曰。

  求脱者积集  于住勤修习

  得三圆满已  有依修定人

  释曰。此初一颂总标六门。言求脱者。谓是求解脱人。积集者。谓能积集胜行资粮
...更多

佛性论 - 佛性论



佛性论

  天亲菩萨造 陈 真谛译

    佛性论卷第一

    天亲菩萨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缘起分第一

  问曰。佛何因缘说于佛性。答曰。如来为除五种过失。生五功德故。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除五种过失者。一为令众生离下劣心故。二为离慢下品人故。三为离虚妄执故。四为离诽谤真实法故五为离我执故。一为令众生离下劣心者。有诸众生未闻佛说有佛性理。不知自身必当有得佛义故。于此身起下劣
...更多

中边分别论 - 中边分别论



中边分别论

  天亲菩萨造 陈 真谛译

    中边分别论卷上

    天亲菩萨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相品第一

  恭敬善行子  能造此正论

  为我等宣说  今当显此义

  初立论体。

  相障及真实  研习对治道

  修住而得果  无上乘唯尔

  此七义是论所说。
...更多

业成就论 - 业成就论



业成就论

  天亲菩萨造 元魏 毗目智仙译

    业成就论翻译之记

  大国将宁。必感灵瑞以为嘉兆邺隍方盛。圣降神宝以为祥征。天亲菩萨造业成就论。出于今世以示太平。此乃大魏都邺安固之兆也。

  法行有时。寄必得人。兴和三年岁次大梁。七月辛未朔二十五日。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御史中尉。渤海高仲密。众圣加持。法力资发。诚心敬请三藏法师乌苌国人毗目智仙。共天竺国婆罗门人瞿昙流支释昙林等。在邺城内金华寺译。四千八百七十二字。
...更多

三无性论 - 三无性论



三无性论

  陈 真谛译

    三无性论卷上(出无相论)

    真谛三藏于广州制旨寺翻译

  论曰。立空品中。人空已成未立法空。为显法空故。说诸法无自性品释曰。前说空品。后说无性品。欲何所为。答曰。前说空品为显人空。但除烦恼障。是别道故。后说无性品为显法空。通除一切智障及烦恼障。是通道故。复有别用。为除世间三虚妄论。一斗诤为胜论。如露伽耶鞮迦及僧佉等论。二多闻为胜论。如四韦陀及伊鞮诃婆等论。三正行为胜论。如二乘教等。今说二空除此
...更多

鞞婆沙论 - 第1部分



鞞婆沙论

  尸陀槃尼撰 符秦 僧伽跋澄译

    鞞婆沙论卷第一

    阿罗汉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译

  爱乐觉意叶  清净戒妙枝

  无比三十二  奇相华严身

  最智甘露果  坚固精进根

  具足圣道树  我顶礼如来

  善快说无比  息道无为城

  归命功德仙  消除爱忧
...更多

鞞婆沙论 - 第2部分



  与此偈相违彼作恶不即受。如萨阇乳酪者。有说者。有草名萨阇。若末著乳中已即时成酪。作恶不如是即受。问曰。若不尔者云何。答曰。罪恶烧所追。如灰覆火上者。如以灰覆火初下足冷谓足下转转下便烧。如是众生生死作恶行而乐中转。舍身已生恶趣受恶果报。若非过去未来现在者。是故应无因。若无因者是故彼果不实。如二头三手六阴十三入。或有常如无为。或曰。若过去未来非种者。是则无有学道。如尊者婆须蜜所说偈。

  若无去来  是则无师  谓无师者

  终无学道

  或曰。若过去未
...更多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第1部分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尊者众贤造 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一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本事品第一之一

  诸一切种诸冥灭  拔众生出生死泥

  敬礼如是如理师  对法藏论我当说

  论曰。诸欲造论。必有宗承。于所奉尊。理先归敬。所以经主观诸世间。皆为邪师异论所惑。自师永离一切诸冥。立教不虚。处大师
...更多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第2部分



  如是已辩俱有因相。第三同类因相云何。颂曰。

  同类因相似  自部地前生

  道展转九地  唯等胜为果

  加行生亦然  闻思所成等

  论曰。能养能生或远或近诸等流果。名同类因。应知此因。唯相似法。于相似法。非于异类。如善五蕴与善五蕴展转相望。为同类因。染污无记。应知亦尔。有余师说。净无记蕴。五是色果。四非色因。性下劣故。有余师说。五是四果。色非四因。势力劣故。有余师说。色与四蕴。相望展转。皆不为因。劣异类故。若就位说。有余师
...更多
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黄允交
清·张杰鑫
清·孙岳颁
清·李元春
清·咫观
(晉)王羲之
宋·王日休
(北宋)薛居正
(宋)朱熹 吕祖謙
清·沈德潜
(清)钱涛
宋·赵师秀
刘宋·僧伽跋摩
宋·钱时
春秋齐·管仲
宋·朱长文
凤美古诗文网
www.666scly.com
京ICP备2022028497号
Copyright @凤美古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